鼠咬熱

鼠咬熱是一種由家鼠或其他齧齒動物咬傷所致的急性傳染病。實為兩種病原體各異、臨床表現不盡相同的疾病。病原體分別是小螺菌及念珠狀鏈桿菌,臨床上也按病原體分類將鼠咬熱分成兩型。①小螺菌型 本型分布於世界各地,以亞洲為多。中國有散在病例報導,多在長江以南。鼠類是傳染源,咬過病鼠的貓、豬及其他食肉動物也具有感染性。人被這些動物咬傷後得病,人群對本型普遍易感,以居住地衛生情況差的嬰幼兒及實驗室工作人員感染機會為多。本病散發於世界各地,但病例較少。中國僅見小螺旋菌引起的報導。經抗生素治療,預後較好。未經治療者死亡率達10%。兩型在感染方式、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各方面均有差異。②念珠狀鏈桿菌型 傳染源是野生或實驗室飼養的鼠類等齧齒動物。人被病鼠咬傷或食入被病原菌污染的食物而發病。中國至今無此型鼠咬熱的報導。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rat bite fever
  • 就診科室:感染科
  • 常見病因:小螺菌,念珠狀鏈桿菌
  • 常見症狀:發熱,皮疹等
  • 傳染性:有
  • 傳播途徑:人被病鼠咬傷或食入被病原菌污染的食物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病原體有兩種:一為小螺菌或稱鼠咬熱螺旋體,屬螺菌科,長約3~5μm,有鞭毛,運動迅速,其所致疾病為螺菌熱;另一種為念珠狀鏈桿菌,屬弧菌科,長1~3μm,呈圓形、卵圓形或梭形等,其所致疾病為鏈桿菌熱。前者由嚙齒類動物傳染;後者除由嚙齒類動物傳染外,還可由污染的牛奶和食物傳染。

臨床表現

發熱、皮疹和全身症狀是二者的共同表現。
1.念珠狀鏈桿菌
潛伏期短,約為10天。初期出現發熱、寒戰,2~4天后出現泛發性麻疹樣皮疹,可累及跖,也可呈瘀斑。關節疼痛,可發生胸腔積液、心內膜炎、肺炎和敗血性梗死。
2.小螺菌型
潛伏期較長,1~4周。突然發生高熱、寒戰。被咬部位發炎、潰瘍,可發生淋巴管炎。皮損初期為紅斑,多見於腹部,數量不多,可融合成片,呈紫紅色,形成發硬的斑塊。

檢查

1.血常規檢查
白細胞計數增多,(15~30)×10/L,嗜酸性粒細胞數量也可增多。
2、細菌學檢查
對小螺菌所致病例,除鼠咬史外,須從患者的血液、關節液或局部膿液尋找病原體,或在暗視野顯微鏡下檢出螺旋體,或將塗片染色後檢查。如將血液接種小白鼠、豚鼠或兔的腹膜內,1周后檢查血液及腹腔液,易於發現此病的小螺菌。因為動物本身可帶這類病原體,在接種前須先檢查血液,以肯定沒被感染,然後再接種。對於鏈桿菌所致的病例,除上述方法找病原體外,可用氣-液相色譜法作快速診斷,還可利用血清學方法檢查凝集素的存在。

診斷

根據嚙齒類動物咬傷史、發熱、皮疹和全身症狀及相關檢查可確診。

治療

咬傷部位立即用硝酸腐蝕局部,清洗傷口,預防破傷風。青黴素、四環素或第二、三代頭孢菌素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