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傳承
宋代高宗的《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第八段《孝治章》中所繪的案形表明這類家具可自由置於室內外。榻邊六位仕女所坐圓形繡墩,可代表宋代此類坐墩的基本形式,也是五代、宋時一種普遍的坐具。而真正的垂足高坐是從宋代開始。到了宋、元時期還出現了紫花、褐花等花飾。
明清兩代由於家具製造業空前繁榮。明代鼓墩以宣德朝最為精美(可惜未發現傳世品)。由於商品經濟發達,加上海運開放,國外硬質木材大量湧入,使工匠們有發揮的空間。這時鼓墩比較流行,木質的鼓墩重視木材自然的紋理和色澤美,結構科學,榫卯精絕。它既保留有藤墩的圓形開光和木鼓上釘鼓皮的帽釘,在堅固程度和美觀實用等方面也超越了前代。所用金屬配件講究,雕刻、線腳處理得當,起到襯托和畫龍點睛的作用。此外,明代其他各種坐墩也造型優美,比例恰當,表現了濃厚的中國氣派。最早的瓷墩雖見於隋代,稱青釉小瓷墩。而嘉靖、萬曆兩朝才是瓷墩製作的興盛期,品種繁多,裝飾各異,青花獅紋瓷墩為此期代表作。明代繡墩在形體上較清代稍大,和宋元時期的繡墩相比又相對小些。明清時期的鼓墩除瓷製外,還有蒲草、竹藤編織而成的,有雕漆、彩漆的。其木質的製作更加豐富。木質墩的做法直接採用了木板攢鼓的手法,做成兩端小、中間大的腰鼓形,兩端各雕弦紋和象徵固定鼓皮的乳釘。為了提攜方便,有的還在腰間兩側設環:或在中間開出4個海棠式透孔,因此又取名為“花鼓墩”。
清早期繼承和發展了明式坐具的成就。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達官顯貴刻意追求室內陳設。運用各種精湛的技藝,融合明代家具的造型,使清代家具形成了其獨有風格。清代鼓墩的墩面除早期的繡墩仍然微微鼓出外,其他多為平面。造型瘦而秀雅。創作手段集雕、嵌、繪、漆等技藝,鎪鏤工藝更是巧奪天工。除此之外,還從圓形派生出海棠式、梅花式、六角式、八角式等多種形式。根據不同季節使用不同質地的坐墩。蒲墩保溫性能好,越坐越暖,故多在冬季使用。而藤墩透氣性能好,散熱快,故多用於夏季,取其通風涼爽。同時還要根據不同的季節輔以不同的軟墊和刺繡精美花紋的坐套。除去明代瓷繡墩象徵皮鼓邊緣的鼓釘和堆貼鋪首的繁文縟節,以抽象鏤空的錢紋裝飾鼓墩,為清代流行裝飾手法。雕漆在清代有很大的變化和發展。福建雕漆享有盛名。這類雕漆墩,內里黑漆塗布,顯然是室內使用的。造型簡潔,上下對稱;共有十根彎條組成鼓壁,直欞開光。表面朱漆精雕有雲龍紋,坐面錦地雕漆,刀法工整平直,是清代雕漆的特色。雕與嵌是清式家具裝飾的主要方法。嵌有瓷嵌、玉嵌、石嵌、琺瑯嵌、竹嵌、螺鈿嵌和骨木鑲嵌等。
材質
鼓墩坐具由原來單一的木質圓凳,發展為陶、瓷、木、石、漆等多質地,圓面、八方、紅釉、藍釉、粉彩、青花、琺瑯、三彩等多品種,龍紋、獅紋、蓮花紋等多紋飾,鑲嵌、雕刻、堆塑、開窗等多工藝的家具。
相關資料
鼓墩發展至今,在各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除了傳統的漆器鼓墩外,景德鎮大量燒制陶瓷坐墩,有青花、粉彩、一色釉墩等。其用途不僅僅是作坐具,還用於裝飾點綴,為現代生活傳遞著古代文化信息,成為時尚的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