鼈是中國漢字,拼音是biē,總筆畫是23筆,甲蟲的名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鼈
- 拼音:biē
- 注音:ㄅㄧㄝ
- 基本字義:同“鱉”
基本信息
漢字
拼音
注音
其他信息
基本字義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又《爾雅·釋魚》鼈三足為能。《山海經》從山多三足鼈。
又納鼈。《本草注》鼈無足而頭尾不縮者,名曰納鼈。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旬始出於北斗旁,狀如雄雞,其怒靑黑,象伏鼈。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牂牁郡鼈縣。
又官名。《周禮·天官·𪔀人》掌取互物。
又姓。《蜀王本紀》鼈令屍亡隨江郫,與望帝相見,望帝以為相,而禪國,號曰開明。
又木鼈子,番木鼈,𠀤草名。
又石鼈。《本草注》石鼈生海邊。
又土鼈,畜象處,象屎所生,斬斷復自合,能續骨。
又蕨別名。亦作虌。《爾雅·釋草》蕨虌。《郭注》初生無菜,可食,江西謂之虌。《詩·召南》言采其蕨。《毛傳》蕨,鼈也。其初生時似鼈腳,故名。
又葉毘祭切,音備。《左思·蜀都賦》白黿命鼈,𤣥獺上祭。 俗作蟞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