黴菌型食管炎

黴菌型食管炎

黴菌型食管炎臨床又稱為黴菌性食管炎,是食管炎中的一種特殊類型,屬消化道念珠菌病之一。黴菌性食管炎主要由於白色念珠菌侵入食管黏膜形成的一種潰瘍性偽膜性感染所致。

疾病簡介,發病原因,臨床表現,疾病檢查,治療原則,疾病預防,

疾病簡介

念珠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正常人皮膚、口腔、肛門、陰道中都可分離出該菌,但以消化道帶菌率最高,約占50%。但一般情況下不會導致食管炎,當機體狀況發生一定變化,如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長期接受激素或抗腫瘤藥物治療;慢性病及營養不良致機體抵抗力低下等情況下,宿主和微生物之間的動態平衡發生紊亂,機體免疫功能受損均易發生黴菌性食管炎。 黴菌性食管炎近20年發病率有增加趨勢。

發病原因

黴菌型食管炎的感染途徑有外源性和內源性之分,發病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多數病人為原發無誘因的外源性感染,病灶常局限,預後好。繼髮型多為內源性感染,常有播散性病變,病人抵抗力低下,預後較差。
關於念珠菌:念珠菌屬真菌類,由白色念珠菌或其他念珠菌引起的疾病,統稱為念珠菌病。在人體抵抗力降低的情況下,白色念珠菌可引起皮膚、黏膜、內臟、關節、腦組織等部位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炎症以及化膿和肉芽腫性病變,甚至引起黏膜潰瘍,造成食管等腔道器官的狹窄及穿孔。胎兒、新生兒、青壯年和老年人都可發生黴菌性食管炎,輕者可無症狀,重者臨床表現依發病誘因及病變程度而異。

臨床表現

黴菌型食管炎的主要症狀為咽痛、咽下困難和吞咽痛,有時伴胸骨後痛。
1.吞咽困難和吞咽痛 進固體食物和熱飲時吞咽困難明顯,部分病人可有胸骨後疼痛或背痛,當發生穿孔時吞咽痛加重且可出現上消化道出血。
2.消瘦,體重減輕 吞咽困難及吞咽痛可使病人拒絕進食,以致營養缺乏。
3.過敏反應 患者可以因念珠菌的致敏作用發生皮膚或內臟的過敏反應。皮膚過敏可出現濕疹、蕁麻疹、環狀紅斑等。發生在消化道的過敏類似胃炎或結腸過敏,出現胃腸不適、腹瀉症狀;發生在呼吸道者類似過敏性鼻炎或哮喘。此病診斷依靠內鏡檢查及分泌物塗片找念珠菌。

疾病檢查

(1)胃鏡檢查:是確診黴菌型食管炎的唯一方法,鏡下食管黏膜呈現水腫、充血、糜爛、潰瘍,觸之易出血。黏膜表面覆蓋白色斑點或偽膜。進行活檢及細胞刷塗片和培養,若塗片見有黴菌菌絲,活檢組織見有菌絲侵入上皮方可確診
(2)食管X線鋇餐檢查對診斷有一定幫助。
(3)血清學檢查。

治療原則

1.消除治病因素 如引起患者機體抵抗力的原因,此病主要是菌群失調,暫存菌感染所致
2.增加機體抵抗力,高蛋白,高營養飲食
3.抗菌素套用 主要是西藥制黴菌素、二性黴素B、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抗黴菌治療均有效。
4.手術治療 有狹窄、穿孔等合併症時,可予以外科手術治療。

疾病預防

保護皮膚清潔和乾燥,是預防外源性感染引起的黴菌型食管炎的重要措施。去掉各種誘因,不斷提高機體抵抗力,對預防慢性疾病患者患本病更有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