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縣石墨茶

黟縣石墨茶

黟縣石墨茶,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特產,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黟縣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和季節變化明顯的特點。年均氣溫在15.8℃,年均日照時數1800小時,年均降水量在1686毫米,平均相對濕度80%左右,全年無霜期220天左右,適宜茶樹生長。黟縣石墨茶外形圓緊重實、墨綠透翠;湯色黃綠明亮;香氣嫩栗帶花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柔軟綠亮。其獨特的品質特徵“圓緊墨翠、栗香甘醇”。

2018年7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黟縣石墨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黟縣石墨茶
  • 產地名稱:安徽省黃山市黟縣
  • 品質特點:圓緊重實、墨綠透翠
  • 地理標誌: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農村部第40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8年7月3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產地環境,氣候,地貌土壤,水源水質,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黟縣石墨茶外形圓緊重實、墨綠透翠;湯色黃綠明亮;香氣嫩栗帶花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柔軟綠亮。其獨特的品質特徵“圓緊墨翠、栗香甘醇”。
黟縣石墨茶
黟縣石墨茶

營養價值

黟縣石墨茶理化指標
項目
指標
水分(%)
≤6.5
粉末(%)
≤0.5
總灰分(%)
≤6.5
水浸出物(%)
≥37
參考資料:

產地環境

氣候

黟縣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和季節變化明顯的特點。年均氣溫在15.8℃,年均日照時數1800小時,年均降水量在1686毫米,平均相對濕度80%左右,全年無霜期220天左右,適宜茶樹生長。

地貌土壤

黟縣是一個以中低山為主的典型山區縣,黃山余脈由東北向西南橫貫黟縣中部,形成新安江(南)和青弋江(北)的天然分水嶺,中間高,南北低,山與盆地兼而有之,其中山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82.5%,是較為典型的“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山區縣之一。
黟縣山地土壤主要分為紅黃壤、黃紅壤、山地黃壤、紫色石灰土和高山草甸土五類。長期受雨水淋漓和沖刷,土壤的垂直分布較為明顯,形成了典型的地帶性土壤,海拔300-500米一般以黃紅壤為主,500-800米以山地黃壤為主,800米以上多為高山草甸。土壤發育的層次分明,在較為完整的植被的影響下,土壤的肥力較高。土壤有機質含量≥4.0%,土層厚度>60厘米。土壤pH為5.0-6.5。

水源水質

黟縣河流均發源於境內中部中山,分屬於青弋江和新安江兩大水系,北水入石台縣境,經太平湖匯入青弋江,南水經橫江過屯溪匯入新安江。水資源豐富,水質優於國家地表水二級標準。
黟縣石墨茶
黟縣石墨茶

歷史淵源

唐代,陸羽《茶經》中品評了歙州之茶,王敷《茶酒論》有“浮梁歙州,萬國來求”的記載。黟縣石墨嶺上茶樹叢生,茶葉呈墨綠色,又因此地名叫石墨嶺,於是該地人習慣地稱之為石墨茶。
黟縣石墨茶
黟縣石墨茶
清同治七年(1868年)《黟縣三志》稱:“茶,六都石墨嶺產者最佳,茗家謂之石墨茶”。
石墨茶為黟縣歷史名茶,因手工加工複雜,至民國初期而失傳。
1985年,黃山市科委,黟縣科委、茶葉實驗場共同挖掘、研製該歷史名茶,命名“黟山石墨龍芽茶。
1988年6月,黟縣石墨茶通過安徽省鑑定。
黟縣石墨茶產區分布於現黃山市黟縣行政區所轄區域,黟縣石墨茶獲得地理標誌農產品稱號,製作技藝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生產情況

2018年,黟縣石墨茶生產規模為3700公頃,年產量200噸。
黟縣石墨茶
黟縣石墨茶

產品榮譽

2018年7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黟縣石墨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21年9月13日,被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納入2021年第二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並核發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證書。
黟縣石墨茶
黟縣石墨茶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黟縣石墨茶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黃山市黟縣所轄碧陽鎮宏村鎮、西遞鎮、漁亭鎮、柯村鎮、美溪鄉、宏潭鄉、洪星鄉總計8個鄉(鎮)61個行政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17°38′30″-118°06′00″,北緯29°47′00″-30°11′30″。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要求
黟縣石墨茶茶樹栽培應選擇與原生地立地條件相似,海拔200米-800米之間,坡度25°以下,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土壤,水質優良,無污染源的地域。生產基地內路渠等基礎設施應配套齊全。
2、品種範圍
黟縣地方群體茶樹良種(黃山群體種)或從中選育的無性系良種。
3、生產控制
3.1茶樹種植:選擇的園地規劃設計,坡度15°以上要修成水平梯級園地,15°以下的要劃等高線,經初墾,復墾和施好基肥後即可划行種植。
3.1.1種植方式和密度
新茶園多採用合理密植的單條或雙條種植方式。單行條栽的規格為:行距130-150厘米,叢距33厘米,每叢3株,每畝種植4000株左右;雙行條栽的規格為:大行距150厘米,小和行距40厘米,叢距33厘米,每叢2-3株,每畝種植6000-8000株。
3.1.2苗木質量規格:要求苗高在於25厘米以上,主莖粗在3毫米左右,生長健壯,根系正常,無檢疫性病蟲害。
3.1.3茶苗移栽時期和技術:晚秋(秋分至霜降)或早春(雨水至驚蟄)是移栽茶苗的適期,茶苗定植時將根系舒展平鋪在種植溝底部,覆疏鬆細土八成,踏實,再覆土至“泥門”上,壓實,澆透定根水,對粗壯多數高於30厘米的茶苗,定植後及時定剪,高度15-20厘米。
3.2茶樹修剪
3.2.1定型修剪:對移栽後的幼齡茶樹要及時定型修剪,當苗高達30厘米以上時,應離地15厘米處定剪;第二年春茶前,在上次定剪的剪口上提高15厘米,進行第二次定型修剪;第三次定型修剪可在次年春茶採摘高檔茶後進行,其高度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15-20厘米。當樹高達70厘米左右,樹幅達85厘米以上逐步投入正常採摘。
3.2.2輕修剪:每年或隔年進行1次,一般在春茶采後進行,剪去冠面3-5厘米的新梢,有利於春茶早發和增加名優茶產量。
3.3土壤管理:每年主要在晚秋深耕1次,春耕以鋤草代替,結合耕鋤,還採用茶園鋪草措施,這不僅起到水土保持,穩定土溫,又可提高土壤生物活性,增加土壤有機質。
3.4茶園平衡施肥:基肥在“立冬”前施,一般都用菜餅或農家肥,施用菜餅,每畝開溝施200-300千克,追肥每年施用3次:第一次在“驚蟄”前後施,稱催芽肥,第二次在“立夏”後施,稱接力肥;第三次在“小暑”前施,稱脫力肥。追肥均用速效氮肥,每次每畝用尿素30-40千克或用硫酸銨60-80千克。
3.5茶樹病蟲害防治:根據“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和“綜合治理”的方針,積極採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機械和化學農藥防治相結合,同時在秋茶結束後採用0.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封園,減少次年茶園病蟲發生量。
4、產後處理
4.1生產條件
加工廠的廠區環境、廠房及布局、設施與設備、人員與衛生、生產過程與質量管理應符合GB 14881-1994 食品企業通用衛生規範和NY/T 2798.6-2015 無公害農產品 生產質量安全控制技術規範 第6部分:茶葉的要求。
4.2 原料要求
4.2.1採摘要求
採用黟縣地方群體茶樹良種和從中選育的無性系良種茶樹的新梢為原料,一般為春茶穀雨左右開採,不採雨水葉、露水葉,同時要求鮮葉保持新鮮,避免受損傷和堆積。
4.2.2 採摘標準
鮮葉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各級別鮮葉外形應符合下表的規定。
黟縣石墨茶鮮葉質量要求
等級
質量要求
特級
一芽二葉初展,葉質柔軟,均勻鮮活,無夾雜物。
一級
一芽二葉開展,單片葉及對夾葉≤5%,尚勻,鮮活,無夾雜物。
二級
一芽二葉、三葉開展,單片及同等嫩度對夾葉≤10%,尚勻,新鮮,無夾雜物。
三級
一芽二葉、三葉開展,單片及同等嫩度對夾葉≤15%,尚勻,新鮮,茶類夾雜物≤3%。
4.2.3 鮮葉盛裝、運輸、貯存
鮮葉盛裝、運輸和貯存符合GB/T 31748-2015 茶鮮葉處理要求的要求。
4.3 生產工藝
黟縣石墨茶加工工藝流程:
攤放→殺青→揉捻→炒二青→做形→乾燥。其獨特的工藝“輕揉捻、重二青、炒小鍋、炒大鍋、”,是外形圓緊品質特徵的關鍵工藝。
4.3.1 傳統手工加工工藝
黟縣石墨茶傳統手工加工工藝為:攤放→殺青→揉捻→初烘→炒頭坯(炒小鍋)→攤放篩分→炒二坯(炒大鍋)→烘乾。
4.3.1.1攤放 採摘下來的鮮葉攤放在竹匾上,攤放2-3小時付制。
4.3.1.2殺青 在八桶深底鍋內殺青,投葉量平均為750克,溫度控制在130℃左右。先單手翻炒,水氣露出改拋抖及結合平炒,約經4-6分鐘適度起鍋。
4.3.1.3揉捻 在揉盤上(竹匾)手握茶團旋揉,先輕後重、及時解塊復揉,揉至茶條捲曲粘手為宜,時間一般2-3分鐘。
4.3.1.4初烘 用烘籠初烘,烘籠溫度90℃左右,及時輕翻,初烘10分鐘左右下烘攤涼。
4.3.1.5炒頭坯 初烘葉經攤涼後進行炒小鍋,以兩籠為一鍋,鍋溫先高后低。投葉時鍋溫度105℃,用手翻炒1-2分鐘後降低鍋溫雙手揉炒,手勢先輕後重。炒3-5分鐘鍋溫降至60℃繼續揉炒,炒10-13分鐘起鍋攤涼。
4.3.1.6攤放篩分 用竹匾進行攤放約1小時,用竹篩篩除碎末。
4.3.1.7炒大鍋 開始時鍋溫55℃左右,隨後慢慢下降到40℃左右。投葉量開始每鍋4-5千克,中間進行二次並鍋,以利做緊外形。全程時間約10-12小時。全憑雙手操作,在深鍋內進行,炒時手心向上,五指拼攏,手掌伸直,由鍋心至鍋面翻炒,邊炒邊出風,至初具蝦形,使茶葉在鍋內壓、擠、推、滾、翻、轉,烚炒動作宜輕,烚炒次數宜少,開始每分鐘10餘次,隨後減少到每分鐘5-6次。烚炒到含水率15%出鍋攤涼。
4.3.1.8 烘乾 用烘籠足火烘乾,烘籠溫度60℃左右,及時輕翻,下烘前提高溫度至90℃左右,烘1-2分鐘以提高香氣。
4.3.2 機械化加工 機械化加工執行DB34/T 2571-2015石墨茶加工技術規程。
5、生產記錄要求
黟縣石墨茶生產全過程要求建立生產檔案,記錄生產技術措施、投入品使用情況、病蟲害發生情況,質量檢測情況,生產投入與銷售情況等,並妥善保存,以備查閱。
黟縣石墨茶質量安全符合以下相關標準的要求。GB 2762-2017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
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認證綠色和有機產品,建立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進一步規範生產行為。

專用標誌使用

1、使用要求
符合下列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登記證書持有人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標識。
(1)生產經營的黟縣石墨茶產自登記確定的地域範圍;
(2)已取得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
(3)能夠嚴格按照規定的質量技術規範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4)具有黟縣石墨茶市場開發經營能力。
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應當按照生產經營年度與登記證書持有人簽訂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協定,在協定中載明使用的數量、範圍及相關的責任義務。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持有人不得向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收取使用費。
2、標識標註方法
黟縣石墨茶地理標誌使用管理實行“品牌、標準、標識、監管、宣傳”的“五統一”制度。
(1)可以在銷售產品的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2)可以使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宣傳和參加展覽、展示及展銷;
(3)標誌使用人自覺接受登記證書持有人的監督檢查;
(4)標誌使用人保證地理標誌農產品的品質和信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