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地理文化

重慶市黔江區東西寬45km、南北長90km,幅員面積2402km2(360.3萬畝),像翡翠玉梭,鑲嵌在武陵山脈西翼,東北、西北與湖北鹹豐縣、利川市相鄰,南及酉陽,西抵彭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黔江地理文化
  • 外文名:qianjiangdiliwenhua 
  • :自然地理
  • :地質地貌
  • :自然景觀
  • :氣候概況
自然地理,地質地貌,自然景觀,氣候概況,氣候特點,主要氣象災害,乾旱,大風冰雹,春季低溫,綿雨,

自然地理

黔江區地理坐標在東徑108度28分至108度56分,北緯29度4分至29度52分之間。東西寬45 公里,南北長90公里。地處武陵山腹地,東臨湖北省的鹹豐縣,西界彭水縣,南連酉陽縣,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結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稱,是重慶市主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地之一。
全區面積為2398.7平方公里。黔江區最高點—灰千粱子,海拔高度為1938.5米,最低點為黑溪河谷馬斯口,海拔320 米。
黔江交通便捷,國道319線和黔鹹公路在此交匯,渝懷鐵路橫穿黔江境內,黔江機場現開通了上海、北京、廣州等7條航線。

地質地貌

黔江區地處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區域,地質構造複雜,屬新華夏構造體系,北東方向展布褶皺斷裂明顯。
主要構造有陽洞背斜、濯河壩背斜、筲箕灘背斜、八面山背斜和郁山背斜,出露岩層以震旦系變質岩係為基底,到白堊係為止,接受了厚達數千米的巨厚沉積岩系的澱積,出露地層及岩性由老到新為:
下古生代發育完全,寒武、奧陶系以碳酸鹽沉積為主,下中老留統以砂頁岩為主,厚500米,上泥盆系以石英砂岩為標誌,缺失石炭系;二迭系起伏於中老留統或上泥盆統之上,以石灰岩為主,上下二迭統底部均夾頁岩,共厚1000米左右;三迭系連續沉積於二迭系之上,下統為灰岩、白雲岩,中統為紫色砂頁岩與灰岩、泥灰岩,共厚1300 米;侏羅系假整合於三迭系之上,以砂頁岩為主,夾少許生物碎屑灰岩;上白堊統零星分布鞋於正陽山間盆地內,為紫紅色砂礫岩;第四系地層分布於現代河床附近,構成河流的一、二級階地,除河流沖積層外,普遍只有冰磧物。
黔江區地形地貌受地質拼迭的控制,山脈走向多與構造線方向一致,為北東—西南走向。從東至西,灰千梁子、五福嶺、麒麟蓋、八面山、山塘蓋和賈角山等山脈近於平行,形成嶺谷相間地貌。境內大部分地區以低中山為主,山地面積約占土地總面積的85%,丘陵面積約占10%,其中5%的面積為河谷平壩與山間盆地。境內山巒起伏,溪河縱橫,嶺谷相間,地勢東北高,西南部低,最高峰灰千梁子主峰海拔1938.5米,最低點為黑溪河谷馬斯口,海拔320米,相對高差達1618.5米,一般為500—1000米,層淺—中切割中、低山地形。沿北東—南西向谷地發育主幹河流,沿西北—南東向谷地分布其支流。主支流在平面上呈棱格狀展布。
全區海拔1400米以上地區占幅員面積4.04%,1000— 1400m地區占17.18%,500—1000m地區占59.29%,500—700m 地區占14.45%,500米以下地區占5.04%。

自然景觀

黔江是一片神秘、美麗的土地,這裡大自然造就了武陵山的奇峰延綿、怪石林立、奇峰異彩,危岩深峽、溶洞密布;有深山明珠—小南海地震湖,湖水清澈如鏡、湖周秀峰環立、內、外八景格外誘人;神秘的官渡峽等景色更是美不勝收;仰頭山層巒疊嶂,林海浩瀚,林中色彩斑斕,幽深迷人;萬濤烈士故居等更值一觀。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築、穿戴、風格及文化習俗獨具特色,民族風情淳樸濃郁。土家擺手舞、山歌、銅鈴舞;苗族民歌、蘆笙、木鼓舞馳名遐爾,特別是一年一度的黔江土家擺手節呼喚海內外朋友相聚黔城,同樂同舞。“趕年”、“趕秋”、“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仍繼古風遺韻。

氣候概況

氣候特點


黔江區地處渝東南武陵山區,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性氣候。境內地勢較為複雜,海拔高度大多在500——1000米,相對高度差較大。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季風明顯,但幅射、光照不足,災害氣候頻繁。氣候具有隨海拔高度變化的立體規律,是典型的山地氣候。
氣溫:全區多年年均氣溫 15.4℃,極端最高氣溫38.6℃,極端最低氣溫5.8℃。月平均氣溫7月最高,為25.9℃;1月最低,為4.3℃。大於0℃的活動積溫為3201— 5471℃,大於10℃的活動積溫為2134—5471℃。無霜期223—309天,平均等273.5天。
降雨量: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200.1 —1389mm,月季分布不均,夏季(6—8月)515.2mm,集中了全年的42.9%;冬季(12—2月)67.0mm,僅占5.6%;春季(3—5 月)328.0 mm;秋季(9—11月)289.9 mm。各月之中,6月最多,為205.8 mm,占全年降雨量的17.1%;1月最少,為18.8 mm,僅占1.6%。
日照時數: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166.6小時,其中夏季最多,為 501.9小時,占全年的43.0%;冬季最少,為135.2小時,僅占11.6%;秋季270.0小時;春季259.1小時。月際變化大,2月39.3 小時最少,8月209.1小時最多。2至8月緩慢增加,8月之後則急劇減少。

主要氣象災害


我區的主要氣象災害有:①乾旱(主要指伏旱和伏秋連旱),②暴雨、洪澇,③大風、冰雹,④春季低溫,⑤綿雨。

乾旱


以季節分,我區有春旱、夏旱、伏旱、秋旱和冬乾。以伏旱(伏秋連旱)最為突出,而春旱、冬乾和夏旱次數不多。
1959 —2001年42年中有24年發生伏旱(伏秋連旱),共30次。從強度看,重伏旱8年,嚴重伏旱4年,持續時間最長為1990年的7月19日—9月20日的伏秋連旱,達63天。無伏旱年一般也有一段至幾段高溫少雨時段。重伏旱對我區農業生產是一個嚴重的制約因素。1959年—2001年我區還發生春旱10 年,夏旱2年。
暴雨、洪澇
24小時降水量大於50毫米稱為暴雨,暴雨最多年份達8天,最少僅1天。1960年—2001年我區共發生129次暴雨,每年平均3次。5—9月累計達120次,占全年的93%。6月有36次,占全年的28%,為各月之冠。
24 小時降雨量大於100毫米或連續3日總降雨量大於150毫米稱為洪澇,它常引起山洪暴發,危害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是一種嚴重的氣象災害,按天氣標準統計我區1960—2001年共出現洪澇9次,機率21%,其中初夏3次;盛夏3次;初秋2次。洪澇的時空分布極其不均,且受地形影響較大,常發生局地洪澇。

大風冰雹


大風冰雹是一種局地災害性於天氣,它直接危害農作物,可摧毀房屋,是一種嚴重的氣象災害。黔江區1960—2001年42年中,有27年共發生風雹45次,其中3月最多,共發生11次,約占總次數的25%;除1、2、10月外,其餘月份均有發生。我區大風冰雹危害的主要幾條線是:皇后寨到賈角山的東南山麓;雞公山附近的後壩經小南海到中塘;八面山東南山麓的豐山到冊山;麒麟蓋西南麓的楊柳經鵝池到石家;灰千梁子東麓的早化經馬喇到鄰鄂等。

春季低溫


春季低溫指3月中下旬連續4天以上日平均氣溫低於12℃的時段,一般指寒潮低溫,是我區春播期間的主要氣象災害。其發生機率幾乎在100%,有時有兩個甚至3個低溫陰雨時段。一年發生一個時段的有16次,占53%,兩個以上時段的占47%,平均每個時段持續6.8天,持續時間最長的達21天。

綿雨


黔江區綿雨主要有5—6月(雙搶)綿雨和9—10月(三秋)綿雨,綿雨農作物關鍵期影響較大,如5—6月的綿雨對搶收不利,9—10月的綿雨給大春籽粒造成霉爛。其中,9—10月綿雨較多,一般占60%,5—6月綿雨占40%,持續時間最長為1975年三秋綿雨,持續達13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