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塔子城遼塔,原遼代古塔,位於泰來縣塔子古城西南三華里,由於年久失修,於1953年5月坍塌,歷時860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龍江塔子城遼塔
- 歷時:860年
- 類型:原遼代古塔
- 地址:泰來縣塔子古城西南三華里
遼塔位於泰來縣城西北45公里塔子城西南,原為一座雄偉壯觀的青磚古塔,是黑龍江省唯一的遼塔。塔為六角密檐攢尖實心式佛塔。塔高5丈許,闊分六面,每面寬約7.5 尺,周長約45尺,直徑約15尺。塔的層檐上懸有金屬制的風鈴,輕風吹佛,錚錚作響。塔身中部每面的小龕中塑有坐式佛象,為遼金式的佛教塔剎建築。根據1956年在塔子城內西南隅發掘出土的小石碑殘刻考證,該塔建於遼代道宗大安七年(1091年)數百年來沐雨櫛風,巍然佇立。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占據塔子城的日本兵來到塔下“挖磚找遼塔寶”橫加破壞。到1943年佛塔已殘損不堪。1953年農曆八月十四日子夜,在雷雨交加下傾刻頹圮,僅餘塔墟。
原來塔的形狀無法推斷,僅據四十年代遺留下來的磚塔照片及多次走訪座談得知:該塔上為五層密檐,檐下腰部為六面,每面正中皆有坐式佛像一尊,下部塔基因歷經幾百年風雨剝蝕,殘破脫落嚴重,收根已成椎形。
一九三二年左右,有兩個日本人,在塔下找寶,手持戰刀,將塔的東北腳基處向里挖了一個洞,直至塔中間的木樁,因未見有什麼寶才住手。到塔倒的一九五三年,這個洞繼續有放牧者及遊人給擴大,破壞程度更甚。洞高達二米,寬一點五米之多。在破壞之處觀察,塔心有一根樁子,直徑約五十至六十厘米。每隔一至一點五米高,便有鐵鏈一根,內端釘進木樁,外端則掛在塔的外壁上,使之堅固。意在防止不致因地殼運動使塔破裂倒塌。
到三十年代末,日本侵略者,指使當地人在周圍打了東西、南北各約三十米的一圈圍牆,高約二米。正南中間留一門,供遊人出入。圍牆修成後,曾留影以記其事。後來有人作詩云:“古塔古城古蒼蒼,自古稱為帝王鄉,今朝兒女保古蹟,勤勞奉士修圍牆”。由於日本人挖磚找寶,致使塔的基礎破壞嚴重。一九五三年舊曆八月十四日午夜,下一場特大急雨,刮一場罕見西南大風,將古塔颳倒。
一九三二年左右,有兩個日本人,在塔下找寶,手持戰刀,將塔的東北腳基處向里挖了一個洞,直至塔中間的木樁,因未見有什麼寶才住手。到塔倒的一九五三年,這個洞繼續有放牧者及遊人給擴大,破壞程度更甚。洞高達二米,寬一點五米之多。在破壞之處觀察,塔心有一根樁子,直徑約五十至六十厘米。每隔一至一點五米高,便有鐵鏈一根,內端釘進木樁,外端則掛在塔的外壁上,使之堅固。意在防止不致因地殼運動使塔破裂倒塌。
到三十年代末,日本侵略者,指使當地人在周圍打了東西、南北各約三十米的一圈圍牆,高約二米。正南中間留一門,供遊人出入。圍牆修成後,曾留影以記其事。後來有人作詩云:“古塔古城古蒼蒼,自古稱為帝王鄉,今朝兒女保古蹟,勤勞奉士修圍牆”。由於日本人挖磚找寶,致使塔的基礎破壞嚴重。一九五三年舊曆八月十四日午夜,下一場特大急雨,刮一場罕見西南大風,將古塔颳倒。
塔倒後這片廢墟被列為黑龍江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七三年,黑龍江省考古工作隊對塔基進行清理。最後只有原塔東南角處發現不完整的兩層塔磚,長不越二米。在塔的正中心發現青磚一塊,長寬各為三十公分左右,再下五公分,又發現一塊,再下為原生土。
湯爾河譯註的《黑龍江》一書中說:“此城牆壁之土圩……今尚存在,中央有墳墓形之廢墟,高約五丈,城西南……有唐代建築之塔。”近百年來,當地民眾一直認為此塔為唐代所建。一九五六年,塔子城國小教師劉澤民,在塔子城國小校正西二百餘米,即塔子城古城址內近西南角處的耕地里種地,發現遼“大安七年”殘斷刻石一塊,才知此塔為遼代所建。
“大安七年”石刻微殘,存長寬厚分別為二十三點四、十七、三點六厘米,青灰色石岩製成。
在石碑上面正中有一長方形凹槽,長三、寬、深各一厘米。從凹槽的這一現象看,可說明當初石碑上面應有一帶榫之物冠於碑上。
一九四九年前,在塔西北發現青灰色石質的線雕佛像。
後來在塔基正東五十米年耕地出土兩件銅建築飾件,外徑為十八點三、外廓一厘米,中心有蛋圓形孔,最寬處四、上下為八厘米。孔外部內施有十四組水波紋圖案。重七百五十克。該件與塔有關,應是其飾物,內孔可能為嵌佛像之處。
據塔倒後的塔磚看,除遼磚之外,還有元代特點的青磚,此塔可能在元代進行過維修。
湯爾河譯註的《黑龍江》一書中說:“此城牆壁之土圩……今尚存在,中央有墳墓形之廢墟,高約五丈,城西南……有唐代建築之塔。”近百年來,當地民眾一直認為此塔為唐代所建。一九五六年,塔子城國小教師劉澤民,在塔子城國小校正西二百餘米,即塔子城古城址內近西南角處的耕地里種地,發現遼“大安七年”殘斷刻石一塊,才知此塔為遼代所建。
“大安七年”石刻微殘,存長寬厚分別為二十三點四、十七、三點六厘米,青灰色石岩製成。
在石碑上面正中有一長方形凹槽,長三、寬、深各一厘米。從凹槽的這一現象看,可說明當初石碑上面應有一帶榫之物冠於碑上。
一九四九年前,在塔西北發現青灰色石質的線雕佛像。
後來在塔基正東五十米年耕地出土兩件銅建築飾件,外徑為十八點三、外廓一厘米,中心有蛋圓形孔,最寬處四、上下為八厘米。孔外部內施有十四組水波紋圖案。重七百五十克。該件與塔有關,應是其飾物,內孔可能為嵌佛像之處。
據塔倒後的塔磚看,除遼磚之外,還有元代特點的青磚,此塔可能在元代進行過維修。
塔子城磚塔已坍塌四十多年了,但遺留有1943年拍攝的照片。塔為實心塔,青磚砌築。塔由底部向上逐漸加粗,至塔高九分之四處始見清晰的六面,每面為正方形,上覆短檐,檐下施以磚斗拱和兩道腳線,轉角處有渾圓倚柱,可謂稜角分明,至塔高三分之二處為密檐,密檐層層疊澀,成為塔尖,也就是建築學上所說的密檐六角攢尖式。全塔呈紡錘形,比例適當,挺拔剛勁,圓和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