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建築布局,展出內容,綜述,基本陳列,臨時展覽,館藏文物,鎮館之寶,歷史文物,自然標本,文化活動,作用價值,所獲榮譽,參觀信息,開放時間,觀眾須知,公交線路,景區熱度指數,
歷史沿革
早在20世紀初,隨著中東鐵路開通,一批俄羅斯學者來到哈爾濱,並倡議建立博物館。經過中國地方當局批准,首先成立了以中國地方官員為主的東省文物研究會,由東省鐵路督辦、博士王景春擔任會長,將原莫斯科商場(現省博物館主樓)改作研究會的陳列所,
1923年6月12日,東省文物研究會陳列所在此成立並對外開放。此後黑龍江省博物館幾經更名。
1929年,改稱東省特別區研究會(陳列所);
1931年,改稱東省特別區文物研究所;
1932年,改稱偽北滿特別區文物研究所;
1936年,改稱偽濱江省立文物研究所;
1937年,改稱大陸科學院哈爾濱分院(博物館);
1945年,改稱哈爾濱地誌博物館;
1946年,
日本投降,俄國人接管,改稱哈爾濱工業大學常設運輸經濟陳列館;
1950年,改稱哈爾濱工業大學科學研究所;
1953年,改稱松江省博物館;
1954年,隨著松江省併入黑龍江省,松江省博物館與黑龍江省博物館籌備處合併,始稱黑龍江省博物館。
1978年,辦公樓建成,建築面積1168平方米,共分上下五層,為全館主要辦公區,文物照相室、文物修復室、剝製室、裱糊室、文物修復室、資料室等均設在辦公樓內。
1983年,藏品庫房建成,建築面積2949平方米,分上下五層,收藏著該館所有館藏文物標本和大量中、外文資料。
2015年下半年,成立了黑龍江省博物館教育研究中心、黑龍江省可移動文物保護中心。
2016年8月17日,黑龍江省禁毒教育(博物館)基地揭牌儀式在黑龍江省博物館舉行。該基地由黑龍江省禁毒辦與黑龍江省博物館合作建立,充分發揮省博物館的優勢,面向全民特別是青少年普及禁毒知識,開展禁毒宣傳。
2022年5月16日起,黑龍江省博物館因館舍修繕保護,暫停對外開放,此次修繕工期為8個月。是2006年省博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來,對文物建築最大規模的一次修繕保護。
2023年5月16日,黑龍江省博物館裝修完成重新對外開放。本次開放新增“冰舞墨韻”版畫展、“哈爾濱往事”哈埠社會生活展、“玉見南山”饒河小南山遺址出土文物展等展館。
建築布局
黑龍江省博物館現館舍共2棟建築,分為前樓、後樓,總計建築面積為15691.74平方米。前樓以展廳為主,地下1層,地上2層,總面積為11416.8平方米。其中,有產權面積9697.8平方米,為國保建築“哈爾濱莫斯科商場”舊址,現作為展廳使用;後樓分為庫房區和辦公區兩部分,總計建築面積4274.94平方米。其中,庫房區為地上6層結構,建築面積3055.32平方米;辦公區為地上4層、地下1層結構,建築面積1219.62平方米。2006年,展廳主樓館址建築被國家文物局批准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黑龍江省博物館建築面積7000多平方米,
陳列面積包括臨時展覽為3000平方米,庫房面積近3000平方米。館設有自然部、歷史部、保管部、民眾工作部、陳列製作部、
辦公室、業務技術室、集體企業科,附設一個文博服務社。
展出內容
綜述
黑龍江省博物館在陳列展覽方面分為基本陳列展覽、專題陳列展覽及臨時陳列展覽。
基本陳列
基本陳列展覽:《哈爾濱往事——20世紀初哈埠社會生活展》是帶有本土文化、僑民文化和融合文化印記的主題展覽,通過運用文物、圖版、場景復原和多媒體技術等多種展陳手段,全方位展示哈爾濱城市恢弘的發展歷程。
哈爾濱往事——二十世紀初哈埠社會生活展 本展覽是黑龍江省博物館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展覽,於5月18日在黑龍江省博物館1、2樓展廳展出。 20世紀初,哈爾濱,成為了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的陸路視窗,同時也是將中國傳統文化介紹到西方去的重要驛站。展覽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哈爾濱城市發展的時間脈絡為線索,設計“移民定居——中國人的生活”、“建路興業——鐵路修建與科學方興”、“國際都市——多元文化交融薈萃”三個部分,通過1382件帶有本土文化、僑民文化和融合文化印記的珍貴文物,從不同角度展示介紹了同一時代背景下,哈爾濱城市歷史發展的恢弘篇章。 | |
臨時展覽
自1998年來,黑龍江省博物館舉辦的主要臨時展覽有:《目擊暴行——呂岩松攝影展》《館藏銅佛展》《世界蝴蝶展》《海洋貝類展》《黑河劉明秀俄羅斯藝術收藏展》《禁毒宣傳教育展覽》《黑龍江日報社名家書畫收藏展》《首屆中國人體攝影藝術展》《蓮花杯—林海雪原四季攝影大賽作品展》《哈爾濱文物收藏精品展》《杜奎生明清皇帝玉璽仿製品收藏展》《雨桐個人收藏貝殼精品展》《性知識教育展》《基因的故事》《生命與宇宙》《秦始皇兵馬俑大型文物精品展》《百年音樂家故鄉回顧展》《中國載人航天展》《阿穆爾河流域的那乃族文物展》《魯迅讀書生活圖片展》《預防青少年犯罪圖片展》《人體奧秘科普展》《海底
珊瑚花展》《為了明天—預防青少年愛滋病知識》《至尊國禮—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禮品巡展》等展覽。其中2003年從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引進的《秦始皇兵馬俑大型文物精品展》,展出85件考古發掘出土的珍品,展期50天,接待觀眾11萬人次,盛況空前,創下了該館同期觀眾量的最高記錄。
館藏文物
截至2023年5月,黑龍江省博物館現有各類藏品63萬餘件,包括歷史、自然、藝術及文獻4大系列,52個種類,其中國家一級品1670套12753件,二級品3251套6725件,三級品8336套14604件。此外,黑龍江省博物館還有許多珍貴的文獻資料。漢語、俄語、日語、英語、德語、法語等文獻資料數量近37萬件,其中除漢語文獻外,俄語文獻種類和數量居多,包括圖書、期刊、報紙等,以《中東鐵路大畫冊》原件最為珍貴,為哈爾濱百年歷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
鎮館之寶
金代銅坐龍 這件銅坐龍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於1956年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白城金上京會寧府遺址出土。銅龍為黃銅鑄造而成,它集龍、麒麟、獅、犬形象和特點於一身,設計構想及雕塑水平高超。龍呈蹲坐式,龍首微揚,張口似吟嘯,肩微前弓,前左腿翹起,其爪飛踏瑞雲,瑞雲與後腿相連,前右腿略向前方直立,爪與地面相連,龍尾上翅向外捲曲,龍首、肩部和四肢飾有卷鬣,威武雄姿,亦動亦靜,浩氣凜然。在龍的前右腿、尾部及瑞雲處各有一雙向分開的扁釘殘跡,當是與它物相連線固定而鑄。可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 |
金代齊國王墓絲織品服飾 1988年5月,黑龍江省的考古工作者清理髮掘了有“北方馬王堆”之稱的金代齊國王墓,出土了一大批珍貴文物。 | |
南宋《蠶織圖》捲軸 絹本、線描、淡彩。全長橫1098.2厘米、縱28.9厘米,畫心橫517.9厘米、縱27.7厘米,題跋橫445.2厘米、縱27.7厘米。 此圖所繪內容,將江浙一帶的蠶織戶自“臘月浴蠶”至“下機入箱”為止的養蠶、織錦的整個生產過程描繪得淋漓盡致。長卷的布局,以一長廊式的房屋貫穿畫卷始終,24組場景繪出蠶織24件事,並有楷書小字註明內容。全卷場面宏大,共繪74人,翁媼長幼,皆服宋裝,形神兼備,對比鮮明。 | |
唐代渤海天門軍之印 天門軍之印於1960年4月在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出土。原收藏於渤海文化館,1963年8月11日調歸黑龍江省博物館。 該印為青銅質,銅片鑲成,印紐扁平,中穿一圓孔,呈橋狀 。通高4.3厘米、邊長5.25厘米X5.3厘米、厚1.4厘米、柄高2.9厘米。印面略呈正方形,印文為漢字篆刻“天門軍之印”;印背楷書“天門軍之印”,印文筆畫細挺有力,圓潤活潑。印文凸起,筆畫之間形成0.9厘米的溝槽。 | |
披毛犀化石骨架 這具披毛犀化石,是在1956年的富拉爾基鋼廠基建施工中,距地表9米多的淤泥質沙層中發現的。整個骨架同屬於一個個體,完整程度接近100%,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是我國最早發現的最完整的披毛犀骨架,是我館的鎮館之寶,被定為一級標本。 | |
南宋《蘭亭序》圖卷 此為南宋作品,全長 141.1厘米,寬37厘米。引首為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題寫的“曲水流觴”四個字。整幅圖卷描繪了東晉時期,以王羲之為首的42位文人雅士,在浙江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於溪水邊飲酒賦詩、觀山賞水的情景。睹畫思人,讓人很容易想像出當年蘭亭集序的盛況。 | |
黑龍江滿洲龍 從1978年以來我館對嘉蔭龍骨山進行了六次搶救性大規模野外發掘,其中以78-79年這次嘉蔭龍骨山恐龍大發掘意義尤為重大,填補了我省沒有完整恐龍骨架化石的空白。兩年的野外發掘在嘉蔭龍骨山地區挖掘出1400多件化石,黑龍江省博物館由這些化石組成兩具黑龍江滿洲龍骨架,其中最大的一具真骨含量近90%,但不幸1994年在吉林巡展毀於火災。目前這具是我館當時唯一倖存的一具恐龍化石骨架。 | |
金代山水人物故事鏡 保存完好的金代銅鏡,鏡面光亮,呈銀白色,球狀鈕,做工十分精緻。鏡背圖案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是一幅以山水畫為背景的人物故事畫面,這面山水人物故事紋銅鏡是1975年從中國黑龍江省綏稜縣境內的一座金代貴族墓葬中出土的,這面銅鏡就是女真貴族曾經使用過的一件器物,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銅鏡出土時沒有鏽蝕,而且保存完好,這在傳世的中國古代銅鏡中十分罕見。 | |
松花江猛獁象化石骨架 1973年3月,黑龍江省肇源縣三站鄉松花江中游北岸的一級階地上,發現了一具完整的猛獁象化石,這是中國發現的第一具完整猛獁象化石。這具猛獁象身高3.33米,體長5.45米,門齒長2.05米,臼齒顯示出它是一隻老象,專家們根據這頭古象的骨骼特徵,同時也是為紀念它的出土地——古松花江畔,最後定名為“松花江猛獁象”。 | |
新石器時代桂葉形石器 桂葉形石器即桂葉形石矛,是1958年饒河一所中學的同志在距該校約一公里的小南山腳下發現的,為國家一級文物。該石器為周身琢,中間厚,兩側薄,形制對稱,厚薄均勻,邊刃加工製作鋒利,是鑲嵌在骨刀梗上的石片石器,屬刮削器一類。 | |
歷史文物
雙鹿紋玉佩 長4厘米、高3.4厘米、厚0.4厘米。金代。黑龍江省綏濱縣奧里米金墓出土。佩飾由和田白玉精雕而成,玉質透明溫潤,略呈三角形,造型精巧別致,構圖清新典雅。底部兩棵隨風搖曳的樹構成三角形狀,樹下站立兩隻馬鹿,左側公鹿引頸長鳴,體態健美;右側母鹿回眸凝望公鹿,神情親昵。兩鹿上方,有一隻大雁盤旋低回,振翅翱翔,似欲南歸。該玉雕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 | |
石雕飛天 長8.3、寬6.73、厚1.3厘米 。金代。黑龍江省綏濱縣中興墓葬出土。圖案中部為一佛教中的飛天女神,其面相豐腴,頭梳雙髻,袒露上身,衣帶飄揚,四周襯以捲雲紋,造型顯然受到唐宋壁畫中飛天的影響,它是研究黑龍江地區女真文化及其與中原地區密切關係的重要實物。 | |
自然標本
普通蝙蝠 耳短寬,體形較東方蝙蝠小;背部褐色,閃爭光,與頸部的淺白色對照,呈明顯的兩色。齶褶7行。普通蝙蝠分布廣泛。 | |
原始牛 東北第四紀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的典型物種,與猛獁象、披毛犀、東北野牛、王氏水牛、普氏野馬生活在同一個時期。原始牛生存在第四紀晚更新世晚期的我國北方,距今1萬至5萬年前。原始牛生活在陸地上,是一種體型龐大、性情兇猛的動物,個體比現代黃牛大一倍以上,有兩隻長角適應於茂密的草原、開闊的森林環境及寒冷環境。 | |
普氏野馬 又叫蒙古野馬,是當今世界上僅存的野馬,具有6000萬年的進化史,被世人譽為“活化石”。它保留著地球上唯一馬的原始基因,具有別的物種無法比擬的生物學意義,是比大熊貓還珍稀的物種。晚更新世時期,普氏野馬的分布相當廣泛,在中國北方許多晚更新世動物群和古人類遺址中都發現野馬化石。 | |
披毛犀 已絕滅的一種哺乳動物,歸於奇蹄目犀科雙角犀亞科。已知披毛犀的化石分布範圍幾乎遍布歐亞大陸北部,最北界限大約在北緯72°,最南到北緯33°,生活在距今1.2萬年至4萬年之間, 大致相當於大冰期的晚期到冰後期之前的階段,它適應於寒冷草原與平原的生活。 | |
文化活動
黑龍江省博物館先後在廈門、泉州、廣州、佛山、東莞等地舉辦了《中國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恐龍暨第四紀動物化石》巡迴展覽,在廣東地區舉辦《館藏蝴蝶標本》展覽,在杭州、河北舉辦《館藏潘天壽先生書畫作品》展覽,在廣州、深圳、青島舉辦《鄧散木書畫藝術》展覽,在加拿大阿爾伯特省博物館舉辦了《中國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清代皇家珍品》展覽等。
2023年11月,由黑龍江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黑龍江省博物館承辦的“2023年黑龍江省文物藏品(鐵器類)修復技術培訓班”在哈爾濱圓滿收官。來自全省28家博物館的40餘名專業人員參加培訓。此次培訓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授課,使學員們通過學習理論知識、編寫文物保護修複方案,運用專業技術手段循序漸進地完成對鐵器類文物的除銹、粘接、補配、封護、做舊等,掌握鐵器保護修復基本技術。
作用價值
黑龍江省博物館以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為基礎,出版了《黑龍江省博物館藏蝴蝶標本精選》《遠方的朋友 貝林先生與黑龍江省博物館》《黑龍江省博物館藏錢幣精選》《黑龍江省博物館藏佛造像精選》《黑龍江省博物館藏鼻煙壺精選》相關藏品精品書籍113套(179冊),構建起黑龍江省博物館圖書的特色體系,其中《鄧散木全集》(52卷)憑藉著卓然超群的圖書品質獲得了極其寶貴的國家專項出版基金。
所獲榮譽
黑龍江省博物館是國家科普教育基地、省級旅遊定點單位、市區級德育教育基地。
1999年,《黑龍江歷史文物陳列》展廳被評為省十大陳列精品獎。
2001年,被評為黑龍江省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單位,同年獲黑龍江省講解員大賽團體二等獎。
2003年,被省婦聯授予黑龍江省三八紅旗先進集體。
2005年,被授予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先進集體。
2022年7月,被表彰為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
2023年1月,入選2022年度全國熱搜博物館百強榜單。
參觀信息
開放時間
每周周二至周日,周一全天閉館,節假日除外。
9:00至16:30 (下午15:30停止發票)
為滿足廣大民眾公共文化服務需求,黑龍江省博物館自2021年12月22日起恢復對外開放。目前僅接受散客(個人)預約。觀眾可通過“黑龍江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或“黑龍江省博物館官方網站”預約參觀。
觀眾須知
門票:觀眾憑有效證件在博物館門口的發票處免費領票,領票時請有秩序地排隊,並聽從工作人員安排;為合理安排團隊參觀,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部隊、學校、社區、旅遊團隊等社會團體參觀,須提前3天憑單位介紹信或旅行社任務派遣單到博物館發票處預約登記,並按預約時間進行參觀;60歲以上老人(憑老年優待證)、殘疾人(憑殘疾證)、孕婦及其他行動不便者可優先領票參觀。
講解:五語講解,對館內的歷史、自然及藝術三大基本陳列可進行漢語、英語、俄語、韓語、日語五種語言的講解;手語講解,對弱聽及有聽覺障礙的觀眾可進行手語講解;免費講解時間,上午 9:30時 — 10:30時,下午14:30時 — 15:30時。
公交線路
可乘2、7、8、11、13、14、16、18、21、28、31、32、33、55、63、64、74、81、92、94、101、103、107、108、109、110、115、120到博物館站或省博覽中心站或建設街站下車。
景區熱度指數
景區熱度指數根據景區歷史人流量計算得出。為排除異常數據、保證準確性,對近期數據會定期檢查回溯,有可能造成數據波動。
近30天熱度指數均值為21.20近一年熱度指數均值為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