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黑齒民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山海經》等古文獻中有記載。根據朱小豐《古滇國行考》、《古和夷與黑齒史跡初探》等著作中的考證,黑齒在中國五帝時期之初已經是一強盛民族,五帝中著名的帝嚳就是黑齒族人。黑齒民族在帝堯時期之前,舉族分支從黃河流域遷徙,一部分向南,經過今四川遷往雲貴高原,在那裡建立了大滇王國,戰國時期大滇王國被莊蹻率領的楚軍摧毀,黑齒族人大部分遷徙往東南亞各國,一部分留在雲南,還有一部分移往貴州建立了一個小黑齒國,至漢武帝時歸順西漢朝廷。今天生活在雲南新平嘎灑江畔的花腰傣族是古黑齒王族的直系後裔。
黑齒人的另一分支,依朱小豐《古滇國行考》考證,從黃河中上游地區向東遷徙,先後在今山東、遼寧、北韓、韓國、日本等地定居並建立黑齒國。百濟國(公元一世紀至七世紀時期在朝鮮半島上與新羅國、高句麗國三足鼎立)的最著名的附屬國中就是黑齒國。
習俗
早在平安時代,黑齒就已是貴族的特徵之一。動畫怪ayakashi中《四谷怪談》內也有記載妻子阿岩染黑齒。水野十子的漫畫《櫻花盛開》里所畫的平安朝貴族男孩就都染黑齒。這一習俗在當時甚至有宗教意味,傳說有一種叫“衾”的妖怪,會殺人,只有用黑齒咬它才能得救。
日本民俗中以白色為最高貴,而黑色稱為“黑不淨”,平安時代《衣服令》將墨色排列在最末位,表示身份卑賤之人所穿衣服顏色。《萬葉集》就有描寫賤民穿用“橡衣”(黑衣)。然而,在“口腔色彩學”上,日本人卻又以黑齒為尊貴;這也證明該習俗可能是外來的。據說日本的黑齒習俗是從朝鮮傳入的,如果考慮到朝鮮古代百濟這一習俗興盛,而百濟又和日本關係極為密切,這一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姓氏
唐代有黑齒常之,其先出自扶餘氏,封於黑齒,子孫因以為氏。世代擔任百濟達率(相當於兵部尚書,為二品官),曾祖父黑齒文,祖父黑齒德,父親黑齒沙次,並官至達率。黑齒常之自幼便習讀
春秋左氏傳和
司馬遷、
班固的《
史記》和《
漢書》。年未弱冠,以地籍授達率兼郡將(相當於中國之刺史),在國內以驍勇有謀略著稱。後降唐,成為唐代將領,在唐朝和吐蕃、後突厥的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後被酷吏周興誣陷,被武則天處死。
主要步驟
1)將燒過的鐵針等鐵器與粥,茶,麥,醋,酒等混合,置於暗處發酵兩個月左右,製成鐵漿水(通常含有惡臭);
2)再以“五倍子粉”調和,便成了其味腥臭,黑不溜秋的化妝品;
3)最後,以楊枝為牙刷,每周塗齒1~2次。
對俘獲的戰死武者首級,如果為了表示尊敬,是要給他們染上齒黑的,而這項工作也是由婦女來作。
影響
日本的這種斷代和黑齒的絕跡,在100年後,也在中國南方、東南亞重現了。如今在越南,黑齒習俗幾乎已經絕跡,只有遊客偶爾能在七八十歲的老年婦女身上看到。而傣族本來將染齒當作女子婚前必須做的一件事,就現在而言也已經看不到了。毫無疑問,在現代口腔醫學和牙膏廣告的強大攻勢下,這一習俗和其他許多傳統習俗一樣,必定節節敗退,而這,只是在“現代化”下文化趨同、滅絕的一個小小縮影。
文獻記載
古代記載
上引《
楚辭·招魂》的話最能體現人們的這種恐慌,“雕題黑齒,得人肉以祀,以其骨為醢些。”似乎是一些駭人聽聞的食人部落,這一形象慢慢改變。
《鏡花緣》第16-19回中提到一個黑齒國。該國是小說中唐敖、多九公等人出境後遊歷的第一個文明國度,禮節分明,秩序井然,路不拾遺,唯有竊書之風泛濫,屢禁不止。原來,由於該國讀書人太多,以至於書商來不及販書,書市上洛陽紙貴。國民唯恐購書不得,多數人家都把書籍視為萬貫家財,仔細匿藏,以防被他人偷竊。
該國國民“不但通身如墨,連牙齒也是黑的,再映著一點朱唇,兩道紅眉,一身紅衣,更覺其黑無比。唐敖團他黑的過甚,面貌想必醜陋”,唐敖和多九公以天朝上國自居,頗為鄙夷之。不料這裡無論男女都能日讀萬言,聰明絕頂;他們和人談論音韻學,被駁得體無完膚。在這本小說中,歧舌國和黑齒國代表著儒雅斯文的最高境界。
據明代李言恭著《日本考》,當時日本貴族中普遍流行以黑齒為貴的風俗。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今川義元對傳統文化和京都風俗極為痴迷,其中就有染黑齒、描蠶眉、抹脂粉等行為,和當年的平氏一樣,他這種“武士裝貴族”的行為也被天下大名所恥笑。
這些情況,甚至西方人也注意到了。清人曹寅在《日本燈詞》中提到了日本男女的打扮、裝束:“洋舶人云,倭國惟妓女始著彩衣,所唱與粵東採茶歌音調相近,亦濤洧之屬也。燈則以布機、春盒之類為戲。男以臘扌然須,剃頂發;女黑齒,著木屐……”他轉述“洋舶人”(西方船員)的話,說明西方人也對此印象深刻,因而列為主要特徵之一。
日本文獻
《
源氏物語》載,紫姬年幼時,因為外祖母墨守古風,所以並沒有染齒。但被源氏收養後,她的牙齒被染成黑色,使她看上去“更美了”。她之所以染成黑齒,與她被貴族收養有關,可見這一風俗當時被認為是公卿門第的行為。此外《枕草子》、《紫式部日記》、《榮華物語》等作品中,均記載當時貴族有染黑齒的習俗。
《平家物語》第9卷記載,12世紀的源平合戰中,源氏一方的武士一看到對方染著黑牙齒,就認出那不是自己人,因為那是公卿貴族的行為,平常武士是不這么做的。平氏本來也是武士,學貴族染了黑齒,這在當時是被認為背叛了武士階級的腐化象徵。
江戶日本
茂呂美耶在《江戶日本》中談到
江戶時代的日本風貌時說:“將牙齒染黑的,肯定是已婚婦女;牙齒不但染黑,又將眉毛剃光,則必然是膝下有孩子的媽媽。把牙齒染黑,以現代人眼光來看,似乎很恐怖,不過,染牙的另一個目的,是預防蛀牙與牙周病。有懷孕經驗的女性應該都知道,懷孕期間,由於胎兒會吸收母體的鈣質,繼而影響到母體的牙齒,所以染牙習慣也並非完全是一種裝飾。”這裡說的染牙的目的是防止牙病,恐怕是現代的解釋,在這一習俗起源的時候,應當不是這樣的。
不過,這裡作者承認“把牙齒染黑,以現代人眼光來看,似乎很恐怖”,這也證明現代觀念下的人們是比較難以接受這一習俗的。這也正是本文開頭東山魁夷所面對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東山魁夷因為祖母的黑齒而厭惡她,卻很愛母親,這證明其母是沒有染黑齒的。
東山家世雖不顯赫,但也算貴族,他說自己的父親是“公子哥”,自己小時“出入都乘坐印有家徽的人力車,可見家境是相當寬裕了。”所以這一習俗本來是他們家貴族的象徵之一。按東山出生於1906年,則這一習俗的廢除與明治政府強力推行“文明開化”有著顯然的聯繫。
陰翳禮讚
谷崎潤一郎的散文《陰翳禮讚》也可以證實這一點。他在文中說:他小時,也就是在十九世紀末,他的母親一代人就把臉塗得雪白,同時染黑牙,剃眉毛,抹黑紫色嘴唇。他見到的很多,到了二十世紀初,他在一個旅店裡還見過這種場面。那就是:“當我進入這寬敞的客房時,一個剃掉眉毛、染黑牙齒的大年紀女侍,手持燭台迎候在屏風之前。”這一幕在日本古代可能極常見,但當時必定已很罕見,以至於他只能見過一些“大年紀”女性如此裝飾,且給他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小說記載
同時代的偵探小說家
江戶川亂步的《黃金假面具》中,也提到一個“能樂面具黑齒外露,讓人恐怖”。按這樣的面具,本應是表現古代的真實情形,但在小說中,卻被人當作非常恐怖,可見對這一習俗的認知已經出現斷代。
泰國及雲南邊疆
泰國與我國西南地區較近 ,習俗與我國邊境民族相似。我國的傣族、基諾族和布朗族有用植物脂煙自製“顏料”染齒的習慣,因植物脂煙所制顏料有光澤,似漆,所以也就叫“漆齒”。
雲南傣族男女從十四、五歲開始。有用家木煙塗牙齒的習慣,認為把牙齒染得愈黑愈美,因此結婚時新娘是特別要將牙齒染黑的。基諾族的染齒“顏料”,卻多用梨木。其法是將爆燒後的梨木放在竹筒內,上面蓋上鐵鍋片,待鐵片上的煙脂成發光的黑漆狀時,即手持鐵鍋片用上面的梨木煙脂染齒。布朗族的染齒“顏料”卻用紅毛樹枝製成,其法是將紅毛樹枝點燃,讓黑煙燻在鐵鍋片上,積黑煙而待用。 除了上面所說的“牙齒愈黑愈美”的裝飾作用外,染黑的牙齒還象上了一層“漆”,有保護作用。同時,更明顯的是,“漆齒”還是一種表達愛情的手段,其中也可能還包含著某種原始崇拜意味。
基諾族的染齒也是一種互相愛慕和尊敬的表示,青年男女在一起相聚時,姑娘常把鐵片端到自己愛慕的青年面前請其染齒;此俗是基諾族的古老傳統,據說不習此俗者死後將不受祖先的鬼魂的歡迎。
布朗族漆齒習俗的內在含義也與此相似。顏思久在《布朗族的戀愛與婚姻》一文中是這樣描述的:“秋收後的黃昏時分,(布朗)姑娘們穿著統裙和緊身短衫,特別打扮一番,三、五成群地在火塘邊紡線或編草排,等待男青年們的來訪。夜幕終於來臨,一群伙子吹著嗚嗚的短笛或彈著叮咚作響的三弦來了,姑娘們連忙讓坐招呼,她們一邊談笑一邊用紅毛樹枝在鐵鍋片上饒取黑煙,幫助男青年們染牙齒,然後男青年們也燒取黑煙幫助姑娘們染牙齒,或在每年的宗教節日期間,男女青年聚會,互相幫助染牙齒。經過染牙齒後的人,才算進入了成年,從此獲得了戀愛、結婚的權利。”
傣族、基諾族、布朗族染齒有兩點共同之處,一是用的都是樹脂黑煙,二是染成發亮的黑色。與此不同,部分哈尼族卻染成紅色,染料是一種叫作“紫梗”的植物。哈尼族的男女青年到15歲的年齡後,相同村寨的同齡友伴,互相邀約選定時間和地點,用紫梗幫助對方染紅牙齒,改換頭飾,表明他(她)們已進入青年時期,男女雙方可以尋找對象戀愛、結婚。此外,台灣高山族有些地方的支系,青年們每天也用一種野草擦齒,使牙齒愈來愈黑。 染齒的另一種手段是嚼檳榔。嚼檳榔是一種生活在濕熱地區的少數民族的嗜好,其目的並不是為了染齒,染齒是在嚼檳榔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的。在我國的少數民族中,傣族、布朗族、佤族、阿昌族、黎族等都有嚼檳榔的習俗,部分壯族也有嚼食檳榔的習俗。但是,並非所有的“嚼檳榔”都嚼的是真正的檳榔,事實上,不少少數民族嚼的都是檳榔的代用品,又不過仍稱之為“嚼檳榔”就是了。 檳榔,棕櫚科常綠喬木,果呈橢圓形,橙紅色。檳榔的花果均具芳香,可供食用及藥用,有消積、殺蟲、下氣行水的功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檳榔含生物鹼、檳榔次鹼和鞣酸鹼,有興奮中樞神經、促進新陳代謝和溶解脂肪、幫助消化的作用。
我國傣族多生活在雲南邊疆的“瘴氣之區”,濕熱多雨,為了預防疾病發生,多嚼食檳榔。這種風格,一直延續到現在,檳榔不但成為待客的佳品,還成為喜慶、吉祥和團結和睦的象徵。 雲南元江、新平兩地的傣家人每逢傳統節日,都習慣摘回幾串檳榔,用水洗淨加工好,再用金箔、紅帶包裹裝飾起來,擺在家裡顯眼的地方,作為一種陳設,十分典雅。他們嚼檳榔的情形是很有風趣的,每次嚼檳榔時,第一枚一定要虔誠地奉獻給德高望重的老者或長輩,這意味著尊重老人。第二枚檳榔則屬於家裡最小的孩子,這是表示把老一代的愛撫、希望和智慧傳給下一代。最後,再把檳榔依次分給家庭的其他成員。由於長期嚼食檳榔,牙齒由紅而黑。據說,嚼檳榔染黑了的牙齒不會害“蟲牙”,“少齒疾發生”。
佤族、阿昌族等所嚼食的“檳榔”並非樹上所結果實的檳榔,而是人工製成的代用品。佤族的“檳挪”用麻栗樹葉和石灰煮成,即將麻栗樹葉來回家後,放在鍋里熬出水汁,再摻以熟石灰拌攪,使之成半液體(糊)狀,舀出放在筍殼上,待凝固冷硬後即成圓餅形的“檳榔”。這種自製的“檳榔”除自用外,還可以作為商品上市交易和作為禮品饋贈親友。嚼食這樣的檳榔時,要接上草煙、石灰等物,增加刺激性和具有嚼真檳榔一樣的效果。阿昌族婦女在結婚以後,就有“嚼檳榔”的習慣。她們嚼的,其實就是草煙和蘆子,長期嚼用同樣唇紅齒黑。她們認為黑齒才美觀。 嚼檳榔染齒使成永久性的黑色,和美觀聯繫在一起,也和愛情、婚姻聯繫在一起。傣族婦女認為,漢族男人的白齒“象馬齒一樣難看”,而在他們的詩歌中卻有“牙齒黑得發亮的美麗姑娘啊”這樣的詩句。元江、新平的傣族青年男女傳情定親就靠的“嗯瑪來”,即饋贈檳榔,小卜少送給小卜冒的檳榔裝在荷包里,小卜冒送給小卜少的檳榔裝在精緻的小盒裡。而在婚嫁喜慶時,更不可無檳榔待客。
檳榔就象抽菸喝茶一樣,嚼食多了也會有癮,成為一種特殊嗜好。宋代江西詩派的代表黃庭堅晚年被貶謫到宜州(今廣西宜山),受壯族人的影響,也會食檳榔,食得上癮後,甚至寫詩叫人寄檳榔:“蠻煙雨裹紅千樹,逐水排痰肘後方,莫笑忍飢窮縣令,煩君一斛寄檳榔。”把檳榔結實的情景和嚼食檳榔的好處都寫到了,可見這位“窮縣令”對檳榔的感情之深:也許,這位宋代名詩人的牙齒也染黑了。 最後一種改變牙齒顏色的做法是包齒多包成金色或銀色。解放前,廣西左右江一帶的壯族婦女在出門或會客時,都要在犬齒上包一層金紙或銀紙,以為裝飾,吃飯或睡覺時則取下。雲南的德昂族也曾經有過“用金套包牙”的習俗,因此從宋元以後就被稱為“金齒花蠻”,他們所生活的區域甚至被稱作“金齒國”。“金齒國”的範圍比現在的德昂族地區要廣,當包括傣族或其他民族的一些地區在內。馬可??波羅到滇西後,在其遊記中寫道:“此地之人,皆用金飾齒,別言之,每人齒上用金作套如齒形,套於齒上,上下皆然。”直到今天,雲南少數民族中仍有包金牙、包銀牙的,但那已經和漢族地區的包金牙、包銀牙沒有區別了。選自《雲南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