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鶇(鳥綱動物)

黑鶇(鳥綱動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黑鶇,拉丁學名Turdus cardis,別名百舌、反舌、中國黑鶇、黑鶇、烏鴣、烏鶇,為瑞典國鳥;繁殖於日本及中國東部,越冬於中國南方及印度支那北部,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西部;在中國分布於西南部,留居新疆西部,東至長江南北兩岸及以南地區;棲於落葉林,藏身於稠密植物叢及林子;甚羞怯,一般獨處,但遷徙時結小群。烏鶇是草原上的益鳥,由於其羽色皂黑,不知者常誤認為是烏鴉,其實在體形上要比烏鴉小得多,與鴿子大小相仿。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鶇
  • 別稱:百舌、反舌、中國黑鶇、黑鶇、烏鴣、烏鶇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雀形目
  • 鶇科
  • 亞科:鶇(亞)科
  • :黑鶇
  • 分布區域: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西部;在中國分布於西南部
形態特徵,分布棲地,食性,繁殖,保護與利用,措施和建議,

形態特徵

黑鶇一詞以前用於近緣的歐洲產黑鸝。河烏常稱為水黑鶇。全長約26厘米。上體包括兩翅和尾羽概黑色。下體黑褐,頦綴以棕色羽緣,喉亦微染棕色。嘴黃,腳近黑色。歌聲嚎亮動聽,並善仿其他鳥鳴。

分布棲地

烏鶇分布廣泛,種群數量較多,在歐亞大陸、北非、印度次大陸、印度支那,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均為常見,分布高可至海拔4000m以上的山區。在長江流域至天山以南的廣大地區為留鳥,在海南則為冬候鳥。新疆亞種(intermedia)主要分布在於新疆天山以南的喀什、巴楚、烏什、羅布泊等地。
適應性很強,喜歡棲居於在農田樹林、果園和草原上較為開闊的地帶。膽小,對外界周圍環境反應敏感,常以幾隻或幾十隻結群在地面上奔走覓食。

食性

主食各種昆蟲幼蟲、螞蟻、淡水螺、蟑螂等,也吃樟果、榕果等果實,以及雜草種子等植物。而在山地草原上主要取食蝗蟲、草地螟、地老虎、葉甲、步甲、瓢蟲、螞蟻和蠅類等。育雛期親鳥以鱗翅目、直翅目、鞘翅目、雙翅目及蝽科的昆蟲為主,亦以植物種籽為補充。

繁殖

卵的長徑2.4~3.5厘米,短徑1.8~2.4厘米。孵化期12~15天。3~7月繁殖,巢大都營於喬木的枝梢上,距地面約3米,以枝條、枯草、松針等混泥築成深杯狀。每巢5卵,呈淺綠色而滿布粗細不勻的淡紫色和栗褐色斑紋。
4月中下旬開始營巢,巢的附近一般有水源,在農區鳥巢大都營建在樹木主幹分枝處,山區鳥巢營建在灌木叢底端或草地上,巢以枝條、鬚根、枯草、樹葉等混合成深碗形狀,巢底較平寬,巢深5cm左右,營巢由雌鳥承擔,約需8~9d。烏鶇巢築好後即行產卵,每年4~7月為繁殖期,每窩產卵5~6枚,呈卵圓形,卵淺綠色,有淡灰色斑紋,孵化由雌鳥承擔,孵卵期為12~15d。烏鶇新疆亞種育雛由親鳥共同擔任,育雛期間警戒性非常強,草原上的鳥巢,有人靠近,親鳥反應非常強烈,會立即飛離巢但不離開巢區,對入侵者發出驚叫聲,直到入侵者離開為止。初生雛體裸露,通體呈肉紅色,眼緊閉;3日齡全身羽區黑點清晰可見,5日齡眼睛睜開,全身長出羽芽,9日齡羽片打開,13日齡羽毛遮蓋全身,14日齡即可出巢窩,雛鳥出巢後同親鳥共同棲宿於樹上不再返回巢中,仍由親鳥帶領和餵食。

保護與利用

烏鶇是可以馴養的鳥類,我國歷史上就有成群飼養的記載。烏鶇新疆亞種在和田地區為留鳥,當地人有將其作為觀賞鳥飼養的習慣。其在繁殖期間,大量捕食草原害蟲,對草原蟲害有明顯控制作用,是新疆草原害蟲的自然天敵,其主要分布區,草原害蟲的種群密度明顯偏低,並可持續較長期。抑制草原蟲害的作用顯得十分必要。

措施和建議

加強宣傳,普及和提高鳥類知識,讓愛鳥護鳥的意識深入人心,禁止捕捉飼養買賣鳥鶇。建立人鳥之間和諧互動關係。
保護烏鶇棲息地。農區推廣使用生物農藥,尤其禁止使用有機磷農藥。有機磷農藥對鳥的危害主要在於通過食物鏈積累富集的磷能夠使鳥卵殼變薄,使得絕大多數卵在孵化時就破裂,從而大大降低鳥的孵化成功率。保護梭梭檉柳等沙漠灌木林及農區人工林;在山區草地害蟲發生區集中營建人工鳥巢。為烏鶇繁殖育雛創造良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