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鱗鮫人

黑鱗鮫人

黑鱗鮫人,即傳說中的“美人魚”,在中國傳說中,美人魚性善,不能發聲。鮫人性惡,可吟唱魅人。海中鮫人的油膏,不僅燃點很低,而且只要一滴便可以燃燒數月不滅,古時貴族墓中有以其油脂作為萬年燈的,東海鮫人其性最淫,口顖嗜血,都聚居于海中一座死珊瑚形成的島嶼下,那島下珊瑚洞,洞穴縱橫交錯,深不可知,那裡就是人魚的老巢,它們在附近海域放出聲色,吸引過往海船客商,遇害者全被吃得骨頭也剩不下,捉到活的黑鱗鮫人,將其宰殺晾乾,灌入它的油膏,製成長生燭,價值金銖三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鱗鮫人(美人魚)
  • 出處:《山海經》,《述異記》等
  • 來源:神話傳說
  • 生活環境:海水和淡水
  • 食物:魚類·藻類•貝類
  • 生存狀態:未知(可能已滅絕)
史載,分布,外貌,食物,語言,

史載

古籍中多見記載:“太祖十三年,洞庭焦郡,一士子過海遇大風,沒於浪。數日屍浮於岸,有漁人見其口噙一珠,如鴿卵,華光煜煜,觸之則灼痛難忍,以為不祥。俄頃生醒,自雲入龍宮與龍女繾綣,突覺水波翻湧,而不知身在何處也…… ——明,野枵子,《平山草堂筆記》
黑鱗鮫人黑鱗鮫人
“南海水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 ——晉,張華,《博物志
“鮫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有龍綃宮,泉先織紗之處,綃有白之如霜者。”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
此為傳說,不能確認其存在。

分布

相傳生活在海中,少數與海相通的大河大湖包括地下湖中也有少量鮫人,主要看水的深度與水質。鮫人不願在不潔的水中生活。

外貌

在傳說中鮫人男子留髮往往是貴族及上等人的標誌。 鮫人身體因有飄帶與須垂下遮蓋,因此平時不再著衣物。水中靜立或行走時皮翼及飄須包住身體大部分,遊動時上身裸露,下身在飄帶中。只有部分貴族因為乘坐巨魚所拉的浮車(水草與輕質木料造成),不太須自己長途遊動,所以為表明特殊身分及保護身體,以光滑水草或被稱為綃的一種特製織品(用若鯛魚的泡膜碾拉,配以鱗粉和魚油做成,極為光滑而不吸水)製成披風裹帶等衣物,鮫人衣物是前後分襟,只在脖前和腰間相系,多有網孔花紋,有時也在下身長飄須外再附以長裙。時間長久後,隨著鮫綃漸普及,一些民眾也開始效仿。 鮫人男性平常時皮膚和人類一樣,但遇敵時會迅速轉變為戰鬥體質,在身體外形成堅硬鱗甲狀皮膚,如同披上盔甲。女性無此能力。流線修長,身材好,近似人類,略為瘦高。但上肢與身體兩側間連有半透明皮質翼和飄須,顯得漂亮飄逸,但這是在海中遊動的必要。下身自腰起附有多條長於腿的裙狀透明薄帶。遊動時雙腿被裹入其中,以利於減輕水流阻力而遊動。傳說中鮫人是古人類某國為避戰禍用魔法改變了體質躲入水中而成族,因而有雙腿,又傳說是漁人遇海中仙人而被變為仆,但誰也不知道鮫人真正來歷是什麼,傳說永遠只是傳說。男性鮫人背上有角質鰭,女性是透明軟質,因此男性看起來兇惡而女性柔美。 鮫人有頭髮,色彩多樣。鮫人下層男性為勞動與戰鬥需要,多從幼時就將它們剃去,並在頭頂刺青。女子緊束起或配以綃帽。
黑鱗鮫人黑鱗鮫人

食物

鮫人主要以類為食,輔以海中可食植物。

語言

鮫人使用人類吟唱的語言,在海中用和歌般聲調在傳達信息,這樣可以在海中傳遞很遠。靠近時的語言交流也使用通過喉間骨振動發出的一種快速音頻。其他種族是極難理解的。大多數不懂人類語言。人類在海外聽到奇怪歌聲,就知道是遇上鮫人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