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頸鸊鷉非洲亞種

黑頸鸊鷉非洲亞種

黑頸鸊鷉非洲亞種(學名:Podiceps nigricollis gurneyi)是黑頸鸊鷉的亞種之一,是一種候鳥。個體較角鸊鷉稍小,體長25-34厘米,體重不到0.5千克。嘴黑色,細而尖,微向上翹,眼紅色。羽毛鬆軟如絲,頭部有時具羽冠或皺領;嘴細直而尖;翅短圓,尾羽均為短小絨羽;腳位於體的後部,跗骨側扁,前趾各具瓣狀蹼。早成性。與潛鳥目的主要區別是腳趾上具瓣蹼。主要棲息於沼澤、池塘以及湖泊或有覆蓋物的溪流。繁殖於淡水湖泊。食物以小魚、蝦、昆蟲等為主。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黑頸鸊鷉非洲亞種夏羽頭、頸和上體黑色;眼後有一族呈扇形散開像頭髮一樣的絲狀飾羽,基部棕紅色,逐漸變為金黃色;兩翅覆羽黑褐色,初級飛羽淡褐色,內側初級飛羽尖端和內翈白色,逐漸過渡到內外翈全白色;外側次級飛羽白色,內側次級飛羽和肩羽黑褐色;胸、腹絲光白色,肛周灰褐色,胸側和兩脅栗紅色,綴有褐色斑;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冬羽額、頭頂、枕、後頸至背石板黑色,微綴褐色光澤;頦、喉、頰及後頭兩側白色,前頸暗褐色;腰中部黑色,腰側和尾部白色,具黑色羽尖;翅上覆羽灰褐色,初級飛羽褐色,內側初級飛羽先端和內翈白色,次級飛羽白色;胸、腹羽銀白色;胸側和腹側羽端具灰黑色斑;下腹和肛區褐色,具白色羽端。虹膜紅色,嘴黑色,微向上翹;跗蹠外側黑色,內側灰綠色。

生活習性

繁殖期棲息於內陸淡水湖泊、水塘、河流及沼澤地帶,特別是富有岸邊植物的大小湖泊和水塘中較常見。非繁殖期棲息在沿海海面、河口及其附近的湖泊、池塘和沼澤地帶,也出現於內陸湖泊、江河、水塘及其他沼澤地帶。
白天活動,通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在開闊水面。繁殖期則多在挺水植物叢中或附近水域中活動,遇人則躲入水草叢。日活動時間較長,從清晨一直到黃昏,幾乎全在水中,一般不上到陸地。活動時頻頻潛水,每次潛水時間可達30-50秒。
主要通過潛水覓食。食物主要為昆蟲及其幼蟲、各種小魚、蛙、蝌蚪、蠕蟲以及甲殼類和軟體動物,偶爾也吃少量水生植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非洲南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遷入繁殖地,營巢於有蘆葦或三棱草等水生植物的湖泊與水塘中。常成對或成小群在一起營巢,巢多築在蘆葦叢間或固定於蘆葦叢上。通常營浮巢,較為簡陋,系由死的水生植物堆集而成。巢呈圓台狀,露出水面部分為3-4厘米,巢表面中心部分稍微內凹。每窩產卵4-6枚,剛產出的卵為白色或綠白色,隨著孵化逐漸變為污白色。雌雄輪流孵卵,通常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孵化期約21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後全身即長滿了絨羽,孵出後的第二天即能下水游泳。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