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頭黃鸝

黑頭黃鸝

黑頭黃鸝(學名:Oriolus xanthornus):為中等體型雀類,全長207-236毫米。體形與黑枕黃鸝相似。頭全為黑色,體羽呈純亮金黃色;頭、頸及上胸黑色,下體黃色,翼及尾黑色。雄雌同色,雌鳥背羽稍沾橄欖黃色。亞成鳥似成鳥,但額為黃色,嘴及眼圈偏白,喉污白並具略黑色條紋。虹膜紅色;嘴紅色 ;腳黑色。

喜歡單獨或成對活動。叫聲如流水般的笛音wye-you或yiu-hu-a-yu。主要以樹木和灌木種子、果實、漿果、幼芽、嫩葉等植物性食物為食。分布於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馬來半島、加里曼丹島以及中國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孟加拉國。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世界,中國,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黑頭黃鸝整個頭、頸、頦、喉和上胸黑色,其餘上下體羽主要為金黃色。兩翅黑色,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黃色,大覆羽和初級覆羽黑色具寬闊的金黃色尖端。初級飛羽黑色,除了1-2枚或1-3枚初級飛羽外,其餘初級飛羽具淡白色羽緣和黃色或黃綠色尖端。次級飛羽黑色具黃色羽緣和寬闊的黃色端斑。中央尾羽黑色具窄的黃色尖端,其餘尾羽黃色,中部有一黑色橫帶,最外側尾羽黃色,外翈除尖端外黑色。
雌鳥雄鳥相似,但上體沾橄欖色。
虹膜紅色,嘴粉紅色到紅色,腳鉛藍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長240-250mm;嘴峰26-32mm;翅122-142mm;尾82-93mm;跗蹠24-25mm。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樺樹林、櫟林、林線以上的杜鵑灌叢和矮樹叢中,冬季常下到3000m以下甚至2000m左右的低山山腳和溝谷地帶。

生活習性

食性:主要以樹木和灌木種子、果實、漿果、幼芽、嫩葉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和昆蟲幼蟲等動物性食物。
習性: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秋冬季節亦成群,在灌木或樹上活動。活動或飛翔時常發出一種單調而尖銳的叫聲‘kurr’,像兩塊石頭碰擊後發出的聲響此外它也有一種七音節的歌聲,其聲似‘te-de-le-li-di-li-um’。
叫聲:流水般的笛音wye-you或yiu-hu-a-yu,重音在中間音節上。叫聲為粗啞而帶鼻音kwaak。雄鳥炫耀時發出圓潤的笛音,間雜著粗啞音,同時身體低下,尾羽扇開。也模仿其他鳥的叫聲。

分布範圍

世界

分布於孟加拉國、 不丹、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斯里蘭卡泰國和越南。
黑頭黃鸝分布圖黑頭黃鸝分布圖

中國

分布於西藏南部通麥、扎曲貢、申達和昌都地區西南部,雲南西北部麗江、維西、中甸,四川西南部木里、西部康定、北部汶川、平武、中部峨眉、寶興和甘肅西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營巢在闊葉林內高大喬木上。營巢前雌雄黑頭黃鸝一前一後也在樹叢間飛翔,尋找營巢地點。當巢位選定後,分別站在巢區內不同的樹上對鳴,有時亦同時起飛在空中飛翔,或同棲於一處。此時若有別的黃鸝侵入,立即飛起攻擊,直到將對方趕出巢區為止,領域性甚強。4月中下旬開始營巢,巢呈杯狀,結構精巧,多置於闊葉樹水平枝末端枝權處,主要由枯草、樹皮纖維、麻等材料構成。巢距地高3-8米。
1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2-4枚,卵粉紅色或白色,其上被有深淺兩層、大小不等的紅褐色或灰紫褐色斑點或條形斑紋。卵呈橢圓形,大小為24-32×18-22mm,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5±1天。雛鳥晚成性。

亞種分化

黑頭黃鸝(5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黑頭黃鸝斯里蘭卡亞種
Oriolus xanthornus ceylonensis
Bonaparte, 1850
2
黑頭黃鸝印度半島亞種
Oriolus xanthornus maderaspatanus
Franklin, 1831
3
黑頭黃鸝安達曼群島亞種
Oriolus xanthornus reubeni
Abdulali, 1977
4
黑頭黃鸝婆羅洲亞種
Oriolus xanthornus tanakae
Kuroda, 1925
5
黑頭黃鸝指名亞種
Oriolus xanthornus xanthornus
Linnaeus, 1758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