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雲芝是黑芝的別名,又名玄芝、假靈芝,為益腎藥、利尿藥和消積藥。黑雲芝所屬真菌界,屬靈芝科。黑雲芝百益腎、利尿、通九竅、聰察、消積功效;黑雲芝主治急性腎炎、慢性腎炎、消化不良。黑雲芝分布於福建、廣東、雲南、海南、廣西、西藏等地的林中地上和地下的埋木上,或附著於土中的腐木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雲芝
- 中文別名:玄芝、黑雲芝、假靈芝
- 界:真菌界
- 門:真菌門 (Eumycota),有資料歸為 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
- 亞門:擔子菌亞門 (Basidiomycotina)
- 綱:層菌綱 (Hymenomycetes),有資料歸為 擔子菌綱 (Basidiomycetes)
- 亞綱:同擔子菌亞綱 (Homobasidiomycetes)
- 目:非褶菌目 (Aphyllophorales),又稱多孔菌目(Polyporales)
- 科:靈芝科 (Ganodermataceae)
- 屬:假芝屬 (Amaurodema)
- 種:黑雲芝
- 分布:福建、廣東、雲南、海南、廣西、西藏等地的林中地上和地下的埋木上,或附著於土中的腐木上。
黑雲芝,黑芝,名稱,科屬分類,來源考證,功效與主治,分布地區與環境,採收和儲藏,植物形態,功效分類,性狀鑑別,性味,藥材基源,用法用量,
黑雲芝
拉丁綱名Basidiomycetes
中文綱名擔子菌綱
拉丁目名Polyporales
中文目名多孔菌目
拉丁科名Polyporaceae
中文科名多孔菌科
拉丁名Polystictus micreoloma
中文名黑雲芝
定名人(Lev.) Cooke.
參考文獻Polyporaceae
黑芝
開放分類:植物、中藥、真菌、靈芝
名稱
科屬分類
來源考證
“黑芝”之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別錄》雲“黑芝生常山。”而《新修本草》對五芝產地提出不同看法,認為“白芝未必華山,黑芝又非常岳。”因此,單從產地不足以為考證依據。《采芝圖》有記載:“黑雲芝生山谷之陰,黑蓋赤理,黑莖。”因此,此種黑芝可能是多孔菌科假芝屬種類,並且極有可能是假芝{Amauroderma rugosum(Bl.et Nees)Tarrend}和黑柄多孔菌(Polyporus melanopus Fr.),因為這些植物在現代醫藥文獻中也有藥用得記載。
功效與主治
黑芝益腎、利尿、通九竅、聰察、消積;主治急性腎炎、慢性腎炎、消化不良。
分布地區與環境
黑芝分布於福建、廣東、雲南、海南、廣西、西藏等地的林中地上和地下的埋木上,或附著於土中的腐木上。
採收和儲藏
夏、秋採收,去掉泥沙,曬乾,備用。
植物形態
1.皺蓋烏芝:子實體一年生,有柄。菌蓋圓形至近圓形,有時不規則形,寬3—10(—13)cm;蓋面具不明顯的皮殼,淡褐色、黑褐色至黑色,被微絨毛,具輻射狀皺紋;邊緣整齊或波狀。管口面白色,傷時變紅色或紫紅色,後變為黑色;管口角形,每1毫米間4—6個;菌管單層,短,色暗。菌柄中生、偏生至近側生,常扭曲,灰褐色至近黑色,3.5—8cm×0.5—1cm。菌肉黃白色,傷時變為紅紫色,後變為黑色。菌絲系統為三體型,生殖菌絲無色,有鎖狀聯合。孢子廣橢圓形至近球形,雙層壁,外壁光滑無色,內壁微粗糙至有小疣,淡褐色,8—10μm×6—7μm。
2.烏芝:菌蓋腎形,具側生柄,有時圓形而具中生柄。硬木栓質,扁半球形,有微細絨毛或光滑,暗青褐色或深棕灰色至暗灰色或灰黑色,具有同心環帶及不顯著的輻射狀皺紋,寬2—15cm,厚5—10mm;邊緣銳或平截,波浪狀。菌肉淡色,厚1.5—6mm。菌管長2-6mm,色較菌肉深,管口近白色,受傷後立即變為血紅色,圓形,平均每毫米間6個。柄圓柱形,往往彎曲,與菌蓋同色,有細微絨毛或光滑,長5—40cm,粗2—14mm,有假根,有時分叉。孢子近球形,淡黃色,8.5—11μm×8—9μm。
功效分類
黑芝分為益腎藥、利尿藥和消積藥。
性狀鑑別
(1)皺蓋烏芝:菌蓋腎形或類圓形,直徑3—10cm,厚5—7mm。表面灰褐色或褐色,有細微絨毛,並有放射狀深皺紋和不明顯的環紋,邊緣銳,波狀,多瓣裂。管口面類白色或黑褐色。縱剖面可見菌管單層。菌柄偏生,圓柱形,彎曲,長4—12cm,直徑3—10mm,下部有假根,與菌蓋同色,有細微絨毛。木栓質。氣微,味淡。
(2)烏芝:菌蓋直徑2—15cm,厚5—10mm,表面青褐色、深棕灰色或灰黑色,具細微絨毛或光滑,有同心環紋及不明顯的放射狀皺紋。管口面暗褐色。菌柄光滑,有假根。硬木栓質。氣微,味淡。
性味
淡、平、無毒
藥材基源
為多孔菌科真菌皺蓋烏芝和烏芝的子實體。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每次10—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