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息於珊瑚叢生的瀉湖和面海珊瑚礁區水深1-25米之間的水域,通常生活在水深15米左右的海藻和珊瑚混合生長的淺礁區,喜浪涌。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關刀
- 綱:真骨魚綱
- 科:蝶魚科
- 屬:馬夫魚屬
- 種:關刀
- 亞種:黑關刀
鑑別,傳入和分布,基本特徵,生態影響,
鑑別
(IDENTIFICATION)
背鰭鰭棘(總數):10條背鰭軟條(總數):23-25條臀鰭鰭棘:3條臀鰭軟條:17-18條。
傳入和分布
(INT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首次記錄(年,地區,參考文獻)
Ahl,1923。
來源
原產印度洋的珊瑚礁海域,多以觀賞魚引進。
分布
分布在印度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範圍包括馬爾地夫和斯里蘭卡至爪哇(Java),北至安達曼海一帶海域。
基本特徵
成魚體甚側扁,背緣高而隆起,略呈三角形。頭短小,成魚眼眶上骨有一短鈍棘,頸部具明顯之強硬骨質突起。吻尖突而不呈管狀。前鼻孔後緣具鼻瓣。上下頜約等長,兩頜齒細尖。體被中大弱櫛鱗,頭部、胸部與鰭具小鱗,吻端無鱗。背鰭連續,第4棘略為延長。體啡褐色,體側具2條白色斜帶,第一條斜帶自背鰭第1-3硬棘向下延伸至腹部,第二條斜帶則約自背鰭第4硬棘末稍斜下延伸至尾鰭基部。與咖啡關刀(Heniochus varius)不同的是,黑關刀體側下部另具兩條寬闊黑帶。第一條黑帶自腹鰭向上延伸至側線,第二條黑帶自臀鰭軟條部向上延伸至側線,兩條黑帶間為銀白色。頭背部至背鰭前方大部黑色。背鰭軟條部淡黃褐色,具透明緣;胸鰭基部黑色,餘部透明;腹鰭黑色,尾鰭白色透明。
生態影響
(ECOSYSTEM)
棲息於珊瑚叢生的潟湖和面海珊瑚礁區水深1-25米之間的水域,通常生活在水深15米左右的海藻和珊瑚混合生長的淺礁區,喜浪涌。多半成對或組群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的海域中,成魚多半成對生活在沿岸水域中,而在接近水面的區域中通常是成群覓食,馬爾地夫海域中的群體數目更是龐大。主要以珊瑚蟲和無脊椎動物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