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走熊

“黑走熊”舞蹈 ,一個反映古老狩獵“黑走熊”沙吾爾登的古老舞蹈。這是繼2004年發現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族鄉敦德布拉克滑雪狩獵“洞穴彩繪”、2006年發現具有千年歷史的“古老滑雪”長調之後的又一個新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走熊
  • 類別:藝術
  • 類型:舞蹈
  • 地點:阿勒泰市
簡介,傳承意義,發現,表演,傳承,

簡介

黑走熊
2009年,阿勒泰市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時發現一種古老的狩獵舞蹈“善走的黑走熊”及“善走的黑走熊”雙人舞。“黑走熊”沙吾爾登在蒙古語中為“卡拉加拉馬加拉”、圖瓦語為“阿德貝依”,即:“善走的黑走熊”,屬於沙吾爾登的一種舞蹈形式。目前它僅存於阿勒泰地區的烏梁海蒙古族和蒙古族圖瓦人中,全疆只有4人會表演這個舞蹈。

傳承意義

一個反映古老狩獵“黑走熊”沙吾爾登的古老舞蹈在阿勒泰市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時被發現。這是繼2004年發現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族鄉敦德布拉克滑雪狩獵“洞穴彩繪”、2006年發現具有千年歷史的“古老滑雪”長調之後的又一個新發現。

發現

發現這個古老狩獵舞蹈“黑走熊”沙吾爾登的是阿勒泰市藝術團黨支部書記尼詠梅。她介紹說,“黑走熊”沙吾爾登在蒙古語中為“卡拉加拉馬加拉”、圖瓦語為“阿德貝依”,即:“善走的黑走熊”。
沙吾爾登舞蹈是新疆衛拉特蒙古族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是由蒙古語“沙吾那”而來,意為馬頭上下不停地彈動,後面的“登”是“托布秀爾”琴彈奏時發出的“登登”聲,兩詞聲合二為一就是今天所見的“沙吾爾登”。
沙吾爾登舞蹈的由來說法非常多,種類也非常多:有黑走馬“沙吾爾登”;霍爾曼“沙吾爾登”;美麗的姑娘“沙吾爾登”等。現在發現的這個古老狩獵舞蹈“黑走熊”沙吾爾登,也屬於沙吾爾登的一種舞蹈形式。
據了解,這種舞蹈動作是表現、模擬野生動物的可愛形象,保留著山林狩獵文化時期的音樂遺存;目前它僅存於阿勒泰地區的烏梁海蒙古族和蒙古族圖瓦人中,全疆只有4個人會表演這個舞蹈。
聽說在汗德尕特鄉達布勒哈特牧業村就有一位“黑走熊”跳得非常好的蒙古族老人,隨同尼詠梅驅車前往60公里外的汗德尕特鄉達布勒哈特牧業村,專程去拜訪了會表演古老狩獵舞蹈的烏梁海蒙古族民間藝人、83歲的切木克老人。一路顛簸,車幾乎開到了山的盡頭。在密林的深處,星星點點,有幾戶人家隱居在林中。
聽說83歲的切木克老人家還住得很遠,於是我們在村長家休息。村長告訴我們,切木克老人在3天前去世了,大家都感到惋惜和遺憾,尼詠梅更是不斷自責——切木克老人曾多次邀請她去老人家裡探討有關古老狩獵舞蹈的情況,但她一直因工作忙、路途遠沒有去成,造成了如今的終生遺憾。
這個村子裡只有切木克老人會跳狩獵舞蹈,切木克老人在世時非常喜歡這個舞蹈,村裡有人舉行婚宴和過節的時候,他都會跳。連腿摔斷了,都用幾塊木板綁住腿繼續跳。我問為什麼會跳這種舞蹈的人那么少,村民說由於舞蹈動作多半是模仿黑熊的,年輕人不喜歡,就不願意學習。

表演

黑走熊
幸運的是,尼詠梅多方打聽後,得知阿勒泰市還有一位會跳這種古老狩獵舞蹈的烏梁海蒙古族老人孔斯爾。在和他取得聯繫後,大家決定前往市區拜訪他。
見到孔斯爾老人,天色已經很黑了。孔斯爾老人今年61歲,他的妻子扎黑拉今年53歲。攀談中,汗德尕特鄉民間藝人巴特巴依爾吹奏了一曲托布秀兒,使在座的人們情緒激動。孔斯爾老人也即興跳起了古老的狩獵舞蹈“善走的黑走熊”。胡麥發出厚重的喉音,把狩獵舞蹈推向了高峰。
孔斯爾老人雙手用力地做出各種動作,或前或後、或左或右、或上或下,舞蹈中孔斯爾老人用雙手和軀體活靈活現地再現了一隻黑熊覓食、奔跑、撒歡的動作。忽然,托布秀兒的旋律輕快起來,孔斯爾老人的動作節奏也越來越快,仿佛奔跑在遼闊草原上的黑熊在召喚同伴,又仿佛是飽餐之後在草地上嬉戲翻滾。觀看者忍不住把面部神經繃得緊緊的。整個舞蹈動作配合著托布秀兒的旋律完成,大約4分鐘,隨著旋律的戛然而止,古老狩獵舞蹈“黑走熊”慢慢收起。
據孔斯爾老人回憶,他是跟父親闊別什學的這種舞蹈。幼年時候的孔斯爾一直和父親生活在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禾木哈納斯蒙古族鄉,那時候,父親闊別什年輕力壯,家裡養著幾頭牛和一群羊,但是仍保留著傳統而又古老的狩獵習俗。父親闊別什常常和同村牧民們一起進入森林深處去打獵。每次打到獵物回來,全村人都會為他慶祝。有一次,父親在狩獵中收穫特別大,他非常激動,跳起了一段牧民們都很喜愛的舞蹈——一種古老的狩獵舞蹈,贏得了眾人的熱烈掌聲和歡呼。當時年僅12歲的孔斯爾也即興學起了這段舞蹈。

傳承

同時還發現了“黑走熊”雙人舞。曾是汗德尕特蒙古鄉工作人員,現已退休的冬花子老人介紹,在汗德尕特蒙古鄉民間藝人吹奏的呼麥樂曲中,有支“善走的黑走熊”深受民眾喜愛。吹奏這首曲子的時候,有一支雙人舞蹈會引得人們捧腹大笑,它的表演滑稽、動作打趣、表情搞笑。
冬花子老人和她的嫂子回憶:在蒙古鄉,“善走的黑走熊”這支舞蹈跳得最好的要數冬花子的哥哥了。舞蹈時,一定要有一男一女兩個人參與,一人扮公熊,一人扮母熊。跳舞的人提前穿上厚厚的外翻毛的羊皮大衣,帶上外翻毛的帽子,帽子上露出兩隻“角”,仿佛是白熊的兩隻耳朵,下身穿上外翻毛的羊皮褲,羊皮褲長垂至腳面。一番打扮後,活脫脫兩隻“大白熊”。
隨即,冬花子老人和她的嫂子一起表演起這支舞蹈,邊表演邊解釋:舞蹈時,“母熊”彎腰低首呈半蹲式隨著呼麥的韻律有節奏地緩慢舞動,仿佛欲嫁的少女般半遮半掩、半退半進,而“公熊”則呈站立狀,張著手臂邁動著有力的步伐伴著呼麥節奏向“母熊”靠近。當“公熊”靠近“母熊”時,“公熊”會用“前肢”有節奏地撫摸“母熊”的後背前胸及臀部。同時“母熊”“公熊”的頭部有節奏地互相摩擦表示親密,當互相用臀部撫摸表示親近的時候,兩隻“熊”的臀部會有節奏地上下彈動,將動物求愛的信息通過舞蹈動作表現出來。在歡快的笑聲和熱烈的掌聲中,舞者分開,走入觀眾席落座。
尼詠梅很吃驚,她關注蒙古族民間文化將近10年,也沒看到過這樣的舞蹈,這支“善走的黑走熊”與孔斯爾老人跳的舞蹈有很大的區別。尼詠梅說,這支舞蹈也應該是沙吾爾登的一種。在中沒有記錄,《中西舞蹈文化》中也沒有相關記載。厚重的烏梁海蒙古族文化還有多少未知的秘密呢?那些在現代文明里漸行漸遠遺存在民間的古老文化還有多少未被人挖掘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