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腹翎鶉

黑腹翎鶉

黑腹翎鶉(學名:Callipepla gambelii)屬雞形目齒鶉科,有7個亞,分布區域不同個體略有差異。羽色絢麗、形態健美,雄鳥比雌鳥美麗。最顯著的特點是額頭上有一個黑色的彎曲冠羽,與珠頸翎鶉相似。主要的食物是種子、漿果,有時也吃一些樹葉、草根和昆蟲。覓食是多用腳趾挖後用喙取食。一般以2名成鳥和可變數量的亞成鳥組成小群,多達16隻,有其特定的領活動區域。

生活在北美索諾拉沙漠及周邊的溫帶森林、林緣、草原及農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腹翎鶉
  • 拉丁學名:Callipepla gambelii
  • 別稱:沙漠鶉、甘柏氏鵪鶉、甘氏鶉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雞形目
  • 齒鶉科
  • :翎鶉屬
  • :黑腹翎鶉
  • 亞種:7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Gambel, 1843
  • 英文名稱:Gambel's Quail
  • 同義學名:Lophortyx gambelii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黑腹翎鶉身長26-28厘米,翼展42厘米,體重160-200克。有七個亞種,分布區域不同個體略有差異。羽色絢麗、形態健美,鳥短而強健,翅為短圓形,適於短距離飛行和迅速起飛。它們腳粗壯,翅短,體羽較為顯著,雄鳥頭頂有翎羽裝飾。上體、頸部、前胸青色,有光澤。翅膀紅褐色有白色橫斑紋。雌鳥顏色淡,缺少飾羽。腳三趾在前,大趾在後,幾乎成一個平面,利於行走。胸骨發達,附有強健的肌肉。

棲息環境

生活在北美索若拉沙漠及周邊的溫帶森林、林緣、草原及農田。不作長距離的遷徙,喜歡棲息在遼闊的稀疏草原和灌木叢中。頻繁的活動於北美西南沙漠的棘灌木叢。通常與牧豆樹緊密相連,雖然這灌木不是它們生存絕對必要的。臨近水源(泉水,河谷,排水區)附近,在這些略顯荒涼的景觀備受其追捧。此境也必須提供某種形式的植被,主要有兩個原因:鵪鶉絕對需要一個相當茂密的樹冠,便於躲藏食肉動物的捕捉。樹木和灌木被用作鳥類棲息過夜。在其範圍內最常見的植物是沙漠朴樹、牧豆樹、小葉黃櫨,以及各種金合歡和橡木林。
崎嶇山區景觀,稀疏的平原植被,提供顯示比周邊地區略高的降雨量,是黑腹翎鶉理想的居住場所。它們有時也出現在城市的郊區。

生活習性

主要的食物是種子、漿果,有時也吃一些樹葉、草根和昆蟲。覓食是多用腳趾挖後用喙取食。一般以2名成鳥和可變數量的亞成鳥組成小群,多達16隻,有其特定的領活動區域。
通常在上午和下午晚些時候活動。食物90%來自植物。各種各樣的種子和樹葉的攝入貫穿全年。開花植物,草、灌木和嫩梢、仙人掌果和漿果在一年中的某些時候彌補其大部分選單。在春季和初夏繁殖季節也取食少量昆蟲補充飲食。
黑腹翎鶉不同成員之間的通信聯絡是通過鳴叫聲進行。在一天中最熱的時候,會躲在一些陰涼的地方,但如果環境和氣候寒冷也會出現在溫暖的地方,天氣溫暖時鳥兒能在較長時間保持活躍。水的要求不是很重要。由於黑腹翎鶉不喜歡暴露自己,只在必要時會出現在各供水點。

分布範圍

分布於墨西哥和美國。是北美西南端特有的特種物種。分布範圍小而密集,集中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境內。加州極南端、內華達州、猶他州、科羅拉多州東部和德克薩斯州。也出現在墨西哥北部,在格蘭德河的沿岸和沿太平洋北海岸。
黑腹翎鶉(分布圖)黑腹翎鶉(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始於3月。剛開始結對時,雄性會給雌鳥提供食物誘惑。研究表明,這是最常見的和獲得成功的形式。一夫一妻制,雌性選擇巢址,雌雄鳥共同築巢、育雛。巢呈球形,約4厘米深,周長30至60厘米,相對粗糙,隱蔽在較密的植被中,常營地巢,有時也建在樹的枝叉間,離地面2-10米高。鋪以草和羽毛。雌鳥在孵卵期間腹部羽毛大量脫落,形成孵卵斑。春天的時候,雌鳥產下10-12枚卵,白色、光滑,往往、有褐色斑點。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化,孵化期為22或23天。小鳥出世以後,第一年夏天和父母住在一起。

亞種分化

黑腹翎鶉(7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1
黑腹翎鶉指名亞種
Callipepla gambelii gambelii
2
黑腹翎鶉科羅拉多亞種
Callipepla gambelii sana
3
黑腹翎鶉德克薩斯亞種
Callipepla gambelii ignoscens
4
黑腹翎鶉加利福尼亞灣亞種
Callipepla gambelii pembertoni
5
黑腹翎鶉亞利桑那州亞種
Callipepla gambeliifulvipectus
6
黑腹翎鶉墨西哥亞種
Callipepla gambelii stephensi
7
黑腹翎鶉索諾拉亞種
Callipepla gambelii friedmanni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