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黑變病(MC)是以結腸黏膜黑色素沉著為特徵的非炎症性腸病,其本質是結腸黏膜固有層內巨噬細胞含有大量脂褐素。男性多於女性,發病年齡多大於60歲。主要有腹脹、便秘及排便困難,少數患者有下腹部隱痛及食慾欠佳等。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melanosis coli
- 就診科室:普外科,肛腸科
- 多發群體:多大於60歲,男性多於女性
- 常見發病部位:結腸
- 常見病因:病因不明
- 常見症狀:腹脹,便秘,排便困難等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
病因
結腸黑變病無遺傳性,常見於老年人,至今確切病因尚不清楚。
臨床表現
結腸黑變病無特異性症狀和體徵,主要有腹脹、便秘及排便困難,少數患者有下腹部隱痛及食慾欠佳等。部分患者有低血鉀、低血鈉、低血鈣。偶見水腫性結腸狹窄。較多伴髮結腸癌、腺瘤和息肉。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檢查正常,少數患者可有低鈉、低鉀、低鈣。
2.腸鏡檢查
結腸黑變病的內鏡下表現為,結腸黏膜光滑、完整,可見淺棕色、棕褐色或黑色的色素沉著,呈條紋狀、斑片狀、虎皮狀改變,可網路狀間斷或連續分布,腸腔明顯變暗。可伴有白色或粉紅色息肉隆起,個別病例黏膜無明顯著色,而於乙狀結腸的息肉活檢意外證實為MC。根據腸黏膜色素沉著的程度,將MC分為Ⅲ度:①Ⅰ度 呈淺黑色,類似豹皮,黏膜血管紋理隱約可見,病變多較局限,與周圍正常黏膜分界不很清楚。②Ⅱ度 暗黑褐色,在暗黑褐色黏膜間有線條狀的乳白色黏膜,多見於左半結腸或某一段結腸黏膜上,黏膜血管不清楚,與正常黏膜有明顯分界。③Ⅲ度 深黑褐色,在深黑褐色黏膜間有細小乳白色線條狀或斑點狀黏膜,黏膜下血管看不見,此種表現多見於全結腸型。從病變發生的部位來看,如病變局限則多見於近段結腸,嚴重時可累及全結腸。
診斷
主要根據腸鏡下腸黏膜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著,病理組織學檢查發現黏膜固有層內有大量含有色素顆粒的巨噬細胞,黑色素染色陽性,而鐵染色陰性。臨床表現不能作為診斷依據。
鑑別診斷
本病應與棕色腸道綜合徵相鑑別。此病主要見於脂肪瀉的患者,本質是脂褐素沉積於腸道平滑肌細胞核周圍,使結腸壁呈棕褐色,而結腸黏膜無色素沉著。結腸黑變病患者還應與出血性結腸炎及腸黏膜下片狀出血鑑別,後兩種病變多較局限,且病變黏膜呈紫紅色或黏膜表面有血跡,而MC則是腸黏膜的褐色或黑色色素沉著。個別結腸癌患者同時有結腸黏膜色素沉著,如果患者無便秘和長期服瀉藥的病史,而結腸黏膜有色素沉著時,應高度警惕結腸癌。
治療
對MC目前尚無特效的藥物治療。多數學者認為,MC是一種良性可逆性的非炎症性腸道黏膜病變,隨著便秘症狀的改善和瀉藥的停用,大量脂褐素經溶酶體消化、分解,MC的色素沉著可減輕甚至消失。因此,建議多食蔬菜、水果及纖維豐富的飲食,以及多喝水、多鍛鍊,以減少便秘或排便困難,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停用或不用含有色素的瀉藥而改用油性的緩瀉劑,必要時使用胃腸動力藥和微生態製劑等藥物治療緩解便秘,可減少MC的發病及逆轉已經產生的病變。對直腸前突、直腸內套疊等一些可能引起黑變病的原因應給予治療,如行直腸前突修補、內套固定術等。對於已經確診為MC的患者,要定期隨訪腸鏡,及時發現伴發的結腸息肉、腺瘤及結腸癌,早期內鏡下進行高頻電切或手術根除治療。但對無服用瀉藥史而有本病者,治療方法尚待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