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胸繭蜂,頭黑色,橫寬。觸角鞭狀,24-28節。上顎及複眼前外方有一近圓形深褐色斑。體有黑、黃兩種不同生態型顏色。中國安徽省等地有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胸繭蜂
- 拉丁學名:Braccon nigrorufum (Cushman)
- 界:動物界
- 綱:昆蟲綱
- 目:膜翅目
- 科:繭蜂科
- 亞科:繭蜂亞科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季節消長,種群繁殖,生活習性,地理分布,
基本信息
功能類別:寄生性天敵
寄主昆蟲:紅鈴蟲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形態特徵
雌蜂:體長4毫米左右,翅展8-9毫米;雄蜂體長3.50毫米左右,翅展6-7毫米。體平滑具光澤,生有微黃色短柔毛。腹部第一背板長大於寬,基部中央凹陷;第二背板後緣中央凹陷。第二、三節間縫窄而深,第三背板比第二背板長,第四背板與第五背板等長,其餘各節背板短。產卵管與腹部約等長,淺褐色,產卵管鞘黑色,從腹部尖端的前方伸出。
卵:似香蕉形,長0.50-0.70毫米。卵產在紅鈴蟲幼蟲體生,並可見到黑褐色刺死斑,初產時乳白色,兩端透明,以後透明部分逐漸擴大,中間變淡黃色,孵化前為黃白色。待孵幼蟲有明顯13個體節。孵化後的幼蟲在卵殼大頭處咬一小孔,破殼而出。
幼蟲:體紡錘形。無足,老熟幼蟲體長3-4毫米。初孵幼蟲白色,兩頭透明;以後體色由白色變為淡黃色或深紅色,並逐漸加深,全身布滿不規則白斑。頭部有1對可收縮的觸角,3節,平時隱而不現。
蛹;繭呈不規則的長筒形,長4-5毫米。剛結繭包淺黃,以後隨著繭層的增厚繭色加深呈棕色。繭殼質地堅韌。蛹為離蛹,長3-3.50毫米。成蛹後複眼擴大圓形凸出。複眼間上方三個月牙形的紅色眼點也逐漸擴大成圓形單眼。複眼和單眼由紅色變為深紅至黑色。產卵管反轉重疊在腹部背兩。
生物學特性
(1)歷期:黑胸繭蜂在自然情況下,世代歷期長短,因季節不同差異很大,在湖北省,5月份完成一代約需15-18天;7-8月份只需9-10天;10月份以後需20-30天。
(2)發育起點溫度與有效積溫:黑胸繭蜂各蟲態的發育起點溫度,卵期為12.05℃,幼蟲期為8.52℃,蛹期為7.99℃,卵一蛹期為10.33℃,1個世代為14.30℃。各蟲態的有效積溫,卵期為16.27日度,幼蟲期為107.79日度,蛹期為94.66日度,卵一蛹期為182.12日度,1個世代為151.37日度。
(3)年生活史:黑胸繭蜂以老熟幼蟲在棉花枯鈴內、棉倉、紅鈴蟲的繭或籽棉內紅鈴蟲屍體周圍結繭越冬,也有少數幼蟲由於低溫影響,未老熟而附在寄主體表越冬。在湖北省武漢市越冬幼蟲於翌年4月下旬開始羽化。至7月下旬結束。根據武漢市東西湖農科所在室溫下連續繁殖結合有效積溫法則統計分析,每年可發生11代,各代歷期9-36天不等。
(4)繁殖:成蟲羽化集中於上午7-10時。成蟲羽化後咬破繭殼爬出,在繭殼旁稍作停留,再開始活動。氣溫在8-10℃時可爬行,14℃以上時即可飛翔。24℃以上時飛翔活潑。成蟲有趨光性,迂飛能力強。最遠可達千米以上,因此放蜂時要充分考慮這一點。
成蟲羽化後,氣溫在12-14℃時,當天即可交配。若氣溫達24-26℃對,羽化後,1至2小時內即可交配。交配一般歷時數秒或數分鐘。雌蜂一生交配一次,雄蜂有多次交配習性。
成蟲羽化後,飛至棉田吸食花蜜作補充營養。黑胸繭蜂尋找寄主能力很強,當找到寄主後,先以產卵管刺入紅鈴蟲幼蟲體內,使其麻醉,然後抽出產卵管,在紅鈴蟲體表產卵,故為體外寄生。黑胸繭蜂僅寄生三齡以上的高齡幼蟲。黑胸繭蜂在寄生紅鈴蟲時,亦有約20%左右的紅鈴蟲僅被刺死而不寄生,田間刺死率占30%左右。紅鈴蟲幼蟲被黑胸繭蜂刺後,呈現黑斑。每隻雌蜂在1隻紅鈴蟲上的產卵量,一般為2-4粒,也有多達11粒的,一生產卵量平均35粒,最多可達70粒;一般1隻雌蜂寄生紅鈴蟲幼蟲(包括刺死)30隻。
黑胸繭蜂產卵期較長,一般10-15天.最長可達22天,有間歇產卵情況;產卵前期一般1天,絕大部分交配後第二天開始產卵,少數在交配的當天或第三至第四天才開始產卵。產卵多集中於前期,一般前5天的產卵量可達50%以上。10天左右達80%以上。第一天產卵量最高,可達17粒。停止產卵後,尚能存活幾天,也有產卵後當天死亡的。
黑胸繭蜂產卵時對溫度的適應範圍較廣。當初冬氣溫降到7℃時,夏季氣溫升至38-40℃時仍可產卵,不過產卵量較低。其中以22℃的產卵量為最高。
相對濕度過低,雌蜂不產卵或很少產卵,寄生率低,子代大多為雄蜂;相對濕度在90-100%時,其產卵量和寄生率均較高,雌雄性比也正常,因此,在紅鈴蟲第一代蟲花期溫濕度適宜,利於寄生、繁殖,故發生量大。
涼爽、濕潤的天氣雌蜂多於雄蜂;盛夏高溫乾旱季節雄蜂多於雌蜂。這主要是由於高溫乾旱對交配不利,以致增加孤雌生殖的機率,提高了子代雄性的比例。
(5)壽命:雌蜂壽命長於雄蜂,其壽命的長短隨著季節的不同而不同。如4月份,當平均氣溫在22.10℃時,雌蜂壽命9.09天,雄蜂5.65天;6月份,當平均氣溫在27.11℃,雌蜂壽命為7.60天.雄蜂為4.60天;在10月份當平均氣溫在14.08℃時,雌蜂壽命為38.02天,雄蜂為18.67天。
(6)寄生:黑胸繭蜂的第一至第三代,主要寄生危害棉花的第一代紅鈴蟲幼蟲。寄生時,成蜂從蟲害花的花瓣空隙進入花中尋找紅鈴蟲幼蟲產卵寄生。待黑胸繭蜂幼蟲老熟,即在紅鈴蟲屍體周圍吐絲結繭化蛹,一般在蟲花帽落地前後羽化;第三代以後的蜂,主要寄生危害棉鈴的第二、三代紅鈴蟲幼蟲。如寄生於棉鈴內紅鈴蟲,則是在其羽化孔形成以後,紅鈴蟲落地化蛹前,雌蜂在羽化孔旁或進入羽化孔,在紅鈴蟲體表產卵寄生,並在鈴內化蛹羽化。羽化後的成蟲由羽化孔或裂開的鈴殼飛出。
8月上旬前,黑胸繭蜂都在長勢好的一類棉田內活動,晴天集中在上午7-9時和傍晚活動,中午躲在棉花葉背面或棉株中、下部;陰天全天活動,小風小雨對蜂活動影響不大,大風大雨則不活動。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各類棉田均有黑胸繭蜂活動,9月下旬以後,主要在遲衰棉田活動。
幼蟲孵化時,從卵殼端部咬破爬出,初孵幼蟲附在紅鈴蟲幼蟲體表,吮吸寄主體液。幼蟲有三個齡期,二齡幼蟲蛻皮進入三齡後,即開始吐絲結繭,在繭內完成三齡期。三齡期最長.平均約占整個幼蟲期的57.32%。幼蟲在繭內老熟後,頭部出現2個月牙形,後變為圓形的紅色眼點,而進入預蛹期。幼蟲期不排泄糞便,預蛹期後才大量排泄,排糞後體星白色。隨著幼蟲的長大,紅鈴蟲幼蟲逐漸乾枯,最後僅剩頭殼和表皮。
幼蟲活動能力很差,一旦離開寄主,低齡幼蟲很容易死亡,高齡幼蟲則提前化蛹,發育不全。
在常溫下,越冬代幼蟲有滯育現象。滯育的蟲態是結繭的老熟幼蟲。如果從卵期發育開始就給予適宜的溫濕度,並加強光照,則不滯育。幼蟲在7-8℃下冷藏一個月,不影響生活能力。
季節消長
據湖北省農墾系統黑胸繭蜂協作組1979-1982年田間系統觀察,黑胸繭蜂在湖北省江漢平原棉區於6月初開始零星遷入棉田,6月底7月初棉花開花前種群數量較少;從7月上旬至11月上旬,田間先後出現三個明顯的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出現在7月上旬至下旬,其活動範圍主要集中在早發棉田;8月上、中旬黑胸繭蜂田間的種群數量顯著下降。8月下旬至9月中旬,黑胸繭蜂種群數量出現第二個高峰期,此時蜂的擴散至整個棉田;9月中旬前後.種群數量有所下降。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出現第三個高峰期,蜂的活動範圍主要集中在秋桃多、後勁足及拔桿遲的棉田。
種群繁殖
(1)寄主紅鈴蟲:黑胸繭蜂僅寄生紅鈴蟲的三齡幼蟲,因此,黑胸繭蜂的消長是與紅鈴蟲幼蟲期相吻合。如湖北省江漢平原紅鈴蟲幼蟲盛期恰與黑胸繭蜂三個高峰相一致。
紅鈴蟲在田間的分布是一代集中,二代分散,三代又比較集中。因此,也導致了黑胸繭蜂在棉田內同樣的分布。
(2)氣候因子:氣溫和雨量是影響黑胸繭蜂消長的重要氣候因子。一般而言,涼爽多濕較利於黑胸繭蜂的寄生繁殖,高溫乾旱則不利。
(3)化學農藥:有機磷類農藥對黑胸繭蜂殺傷力很大。殺蟲脒、除蟲菊酯類農藥次之。在黑胸繭蜂活動盛期,施用有機磷化學農藥後,其寄生率、刺死率一般下降20%左右,7-12天才能恢復,因此,成蜂活動盛期要施用選擇性化學農藥。
此外,早發棉田,黑胸繭蜂發生早;長勢旺盛的棉田比長勢差的棉田密度也高。
生活習性
一般氣溫在12~13℃時,黑胸繭蜂出蟄活動,16~18℃時開始築巢,秋後氣溫降至6~10℃時越冬。春季中午氣溫高時活動最勤,夏季中午炎熱,常暫停活動。晚間歸巢不動。有喜光習性。風力在3級以上時停止活動。相對溫度在60~70%時最適於活動,雨天停止外出。胡蜂嗜食甜性物質。在500米範圍內,黑胸繭蜂可明確辨認方向,順利返巢,超過500米則常迷途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