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納大寨村(壯語文:Mbanj Hawnaz Luengqlaux)隸屬於雲南省文山州丘北縣平寨鄉平寨村民委,屬於半山區。位於鄉鎮北邊,距離村委會5 公里,距離鄉鎮5公里。全村國土面積5.23平方公里,海拔1350米,年平均氣溫16 ℃,年降水量12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
黑納大寨村有耕地513畝,其中人均耕地.73畝;有林地230畝。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52戶,有鄉村人口702人,其中農業人口702人,勞動力46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51人。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水稻、玉米,主要銷售往本縣。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3%。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86.9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17.00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畜牧業為主。該村目前正在發展小米辣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養業產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黑納大寨村
- 外文名稱:Mbanj Hawnaz Luengqlaux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平寨鄉北部
- 面積:國土面積5.23畝
- 人口:702人
- 海拔:1350米
農村經濟,基礎設施,醫療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513畝(其中:田396畝,地117畝),人均耕地0.73畝,主要種植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23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4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畝,主要種植桐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畝,其他面積7100畝。無礦產資源。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86.9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3.00萬元,占總收入23%;畜牧業收入136.50萬元,占總收入的7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69頭,肉牛119頭,肉羊123頭) ,第二、三產業收入5.30萬元,占總收入的2.83%;工資性收入0.7萬元,占總收入的0.4%。農民人均純收入2117.00元,農民收入以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5.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16人(占勞動力的24.84%),在省內務工27人,到省外務工89人。該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5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13畝,該村無集體經濟收入。
林果經濟
![林果經濟 林果經濟](/img/2/e99/cGcq5iY0EGO4MTOyczMkRWM4YjYmdTOzcTO2g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全村有152戶通自來水。有152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3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100 %和 80%)。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5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15輛;農用運輸車2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3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3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3畝,有效灌溉率為61.99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4 畝。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有1戶為磚混住房;有9戶為磚木住房;有137戶為土木結構住房。
村內民居
![村內民居 村內民居](/img/3/0fd/cGcq5yN1ETNiZWY0AzMldzYxIWNyAzY5EjYyc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醫療衛生
到2009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30人,參合率68.68%;享受低保48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 距離鎮衛生院3.3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3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營盤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平寨中學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公里,距離中學5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09人,其中小學生84人,中學生25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5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13畝,該村無集體經濟收入。
新農合名單:
1 | 張正林 | 男 | 1970-1-1 |
2 | 何瓊珍 | 女 | 1976-1-1 |
3 | 張作文 | 男 | 1998-1-1 |
4 | 張作松 | 男 | 2000-1-1 |
5 | 張國相 | 男 | 1943-1-1 |
6 | 王榮剛 | 男 | 1966-5-10 |
7 | 何美蘭 | 女 | 1965-10-13 |
8 | 王國恩 | 男 | 1991-4-21 |
9 | 王國志 | 男 | 1998-3-15 |
10 | 王花 | 女 | 1999-12-2 |
11 | 艾廷方 | 男 | 1957-1-1 |
12 | 何蘭進 | 女 | 1956-1-1 |
13 | 艾小路 | 男 | 1987-1-1 |
14 | 艾蘭英 | 女 | 1989-1-1 |
15 | 艾蘭芬 | 女 | 1993-1-1 |
16 | 張的夯 | 女 | 1920-1-1 |
17 | 張正良 | 男 | 1981-1-1 |
18 | 張貴蘭 | 女 | 1982-1-1 |
19 | 張地乾 | 女 | 2004-1-1 |
20 | 何秀英 | 女 | 1945-1-1 |
21 | 李天松 | 男 | 1971-1-1 |
22 | 何蘭芬 | 女 | 1975-1-1 |
23 | 王躍仙 | 女 | 1938-1-1 |
24 | 李建美 | 女 | 1998-1-1 |
25 | 李建麗 | 女 | 2000-1-1 |
26 | 王秀珍 | 男 | 1967-1-1 |
27 | 陶建芬 | 女 | 1989-1-1 |
28 | 陶建丁 | 男 | 1991-1-1 |
29 | 陶建美 | 女 | 1993-1-1 |
30 | 陶建剛 | 男 | 1995-1-1 |
31 | 何海飛 | 男 | 1974-1-1 |
32 | 王秀珍 | 女 | 1978-1-1 |
33 | 何艷花 | 女 | 2000-1-1 |
34 | 何艷訪 | 男 | 2004-1-1 |
35 | 王炳文 | 男 | 1975-6-5 |
36 | 張秀蘭 | 女 | 1973-10-14 |
37 | 王艷香 | 女 | 1998-5-12 |
38 | 王艷花 | 女 | 2001-10-16 |
39 | 王艷彩 | 女 | 2002-7-28 |
40 | 王成光 | 男 | 2004-8-4 |
41 | 張炳忠 | 男 | 1962-7-3 |
42 | 何梅香 | 女 | 1967-1-1 |
43 | 張立功 | 男 | 1989-12-4 |
44 | 張麗花 | 女 | 1993-3-16 |
45 | 張立強 | 男 | 1998-5-4 |
46 | 莫炳良 | 男 | 1979-7-1 |
47 | 李桂花 | 女 | 1980-10-11 |
48 | 莫艷嬌 | 女 | 2004-1-7 |
49 | 莫文華 | 男 | 1958-10-12 |
50 | 莫炳剛 | 男 | 1989-12-3 |
51 | 王秀芬 | 女 | 1959-8-6 |
52 | 莫 陳勇 | 男 | 1982-3-4 |
53 | 儂廷麗 | 女 | 1973-6-23 |
54 | 莫紹翔 | 男 | 1994-4-28 |
55 | 莫紹鵬 | 男 | 1996-12-30 |
56 | 莫艷 | 女 | 1996-1-1 |
57 | 莫文芳 | 男 | 1947-7-10 |
58 | 王躍蓮 | 女 | 1949-1-1 |
59 | 莫薈蘭 | 女 | 1989-1-1 |
60 | 何海江 | 男 | 1969-6-14 |
61 | 張秀花 | 女 | 1968-4-7 |
62 | 何瓊香 | 女 | 1996-1-1 |
63 | 何業忠 | 男 | 1997-1-1 |
64 | 王蓮 | 女 | 1918-5-9 |
65 | 王梅芬 | 女 | 1943-1-1 |
66 | 何海關 | 男 | 1972-3-29 |
67 | 何業忠 | 男 | 1998-7-17 |
68 | 何業福 | 男 | 2001-10-24 |
69 | 王梅興 | 女 |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4人,黨員中男黨員4 人,該村黨小組1995 年被評為 先進基層黨小組;1999 年被評為 先進集體等等。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設在本村 ),團員23人。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民眾思想文化素質偏低,對國家政策了解甚少;2、村民致富意識較差;3、自然條件較差,難以發展支柱產業。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加強農村信息、文化建設,使農民的視野更開闊,了解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2、加強國家政策宣傳力度,提高農民思想意識;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發展經濟提供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