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黑眉長尾山雀雌雄羽色相似,前額白頭,頭頂一條寬闊的中央冠紋亦為白色,到後部中央冠紋變為淡棕色,眼先和頭頂兩側輝黑色。上體灰棕而沾橄欖色,下背和腰部暗灰棕,腰羽具淺栗色端斑形成一棕栗色狹帶。兩翅暗褐色,內側飛羽羽緣灰棕色,小翼羽和初級覆羽外翈黑色,尾上覆羽暗灰色,尾羽黑褐色具藍灰色羽緣,外側3對尾羽先端白色,越向外白斑越大,最外側一對尾羽幾純白色。頦和上喉灰黑色,下喉白色,上胸、頸側和腹中部白色,胸點字、兩脅、肛周和尾下覆羽沙栗色,其中尾下覆羽具灰白色羽端。
共有2個亞種,區別在於指名亞種上體灰色較顯著,中央冠紋較白,下體多棕褐色,胸帶亦較寬。川北亞種(obscuratus)似指名亞種,但色暗而深且褐色較重。
虹膜桔黃色,嘴黑色,腳棕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6-8.5g,♀5-8g;體長♂107-118mm,♀105-120mm;嘴峰♂6.5-8mm,♀7-8mm;翅♂54-59.5mm,♀53-59mm;尾♂55-61mm,♀53-57mm;跗蹠♂17-19mm,♀17-18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生活習性
留鳥,不遷徒。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多常見成10多隻的鬆散小群穿梭於樹木枝葉間,叫聲:為短促的單音ssrit,示警時發出金屬般尖細顫音seehwiwiwiwi。也作乾澀的顫鳴聲及高音seeh-seeh-seeh,尤其在飛行聯絡時。並發出微弱的“吱、吱、吱”叫聲。食物主要為昆蟲和草子。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和緬甸。中國分布於四川馬爾康、茂汶、灌縣、寶興、康定、稻城、鄉城、巴塘、丹巴、木里、會東、雷波、甘洛,貴州威寧,雲南中甸、維西、麗江、貢山、瀘水、騰衝、盈江、永平、漾濞、永善、永仁、昆明,西藏察隅、波密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營巢在杜鵑和高山櫟樹的樹杈上,巢為橢圓形,開口於近頂端的一側。主要用苔蘚、地衣、綿羊毛、細草、雞毛和蜘蛛網等材料構成。巢距地高0.8-2米,巢的大小為平均量度為外徑9.3(7.3-10.0)厘米,內徑7.2(1.9-4.2)厘米。巢內墊有雉雞、白腹錦雞、山斑鳩以及家雞等鳥類的羽毛。有的巢口還用這些鳥毛作檐。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每天1枚,每窩產卵4-5枚。產卵期間親鳥還繼續銜羽毛墊巢和蓋卵。卵白色,光滑無斑。卵的大小為14.4(12.6-15.8)毫米×10.6(9.2-12)毫米,重0.57(0.5-0.7)克。卵產齊後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承擔,以雌鳥為主,坐巢時間明顯較雄鳥為長,孵化期16天。雌雄親鳥共同育雛,雛鳥完成性,剛孵出時全身赤裸無毛。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
1 | 黑眉長尾山雀指名亞種 | Aegithalos bonvaloti bonvaloti | Oustalet, 1892 |
2 | 黑眉長尾山雀川北亞種 | Aegithalos bonvaloti obscuratus | Mayr, 1940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