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黑白飛鼠是中國南方的一種小型鼯鼠,成獸身長在250毫米以下。尾幾與體等長,但一般比體長短。前足掌無毛,有掌墊2和指墊3。後足蹠裸露,蹠內側有掌墊1,趾墊4。而蹠外側有自短毛。雌獸有乳頭3對。
黑白飛鼠全身背呈黑褐色底,上有灰褐色霜層。背部針毛基部深灰,端部黑微灰褐。腹面前胸和臂部呈白色,毛全白;腹鼠蹊部及兩側灰色,毛基灰黑而尖端白。但腹部毛色變化多,有的幾乎全部灰黑。尾扁,尾背面毛色此身色淺而多灰,近尾基部有明顯的淺灰一段。腹面色淺,有二種色樣:一種腹面全灰褐,惟尾基淺灰,一種腹面兩側全灰黑,而中有細的灰自縱線。飛膜背面如身背色但較黑,腹面亦如身色,沿飛膜邊緣鑲有釉條白色毛邊,十分顯著,是區分背腹面之界線。前足背腹如身色,而後足趾端和掌的外側緣為白色,其他部如身色。爪灰。眼眶四周成黑圈。耳無束毛耳殼後側有灰白斑。
棲息環境
生活習性
黑白飛鼠夜間活動,白晝在巢中睡眠,於黃昏和晨曦活動。平時有幾隻同住一巢的情況。睡時頭藏於前後足間,尾蓋於體。爬樹時不如松鼠類靈活,活動以滑翔、攀樹、爬樹相配合,移動時善於滑翔。滑翔的距離隨地勢和樹木期距而完,一般在30米左右。
黑白飛鼠以樹洞為巢,多在樹叉下緣的洞,砍掉枝幹之裂痕處,或受多年風雨侵蝕而朽爛成的洞裡。一般樹洞口僅距離地面10米以下。洞與樹幹成90度角,或稍向下傾。洞長有達3-5米者。巢墊以苔藤植物或糊草等。巢的構造筒單。
黑白飛鼠喜飲水,以果實為食,包括榕樹果、芒果、核桃、麻栗、玉蜀黍等其中尤以核桃為最。常貯藏食物,在9、10月間將成熟之核桃、椎栗果、麻栗果、玉蜀黍等藏於樹洞附近的土裡,以供冬季食用。黑白飛鼠取食姿態如松鼠,取食時用前足抓握食物,尾巴翹起,貼於背脊。
黑白飛鼠的天敵為貓類和鼬類以及樹棲食肉動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高棉、中國、印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
在中國分布於西藏、雲南、四川、重慶、貴州、廣西、海南、廣東、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
繁殖方式
黑白飛鼠5-7月繁殖交配,此時叫聲尖銳,每年產1胎,每胎產1-4仔,通常為2-3仔,孕期約40天。每胎的雌雄性別此例不一,有一胎幾隻都同性的。雌獸生育後,雌雄分居。一年四季中,除在9-10月見到得幼鼠外,其他季節少有捕獲。幼仔常與母體同居,睡於母獸腹下。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
1 | 黑白飛鼠指名亞種 | Hylopetes alboniger alboniger | Hodgson, 1836 |
2 | Hylopetes alboniger chianfengensis | Wang and Lu, 1966 | |
3 | Hylopetes alboniger orinus | G Allen, 1940 |
(資料來源:)
種群現狀
種群分布不零散。暫無該種種群數量具體信息,但種群數量在南亞被認為是下降的,下降速度未知,其總體數量也呈下降趨勢。
在中國,黑白飛鼠數量不多,可能雲南西部較多,浙江南部山區也有少量。黑白飛鼠面臨的主要威脅是棲息地受到干擾或破壞,濫捕濫殺可能也是一個致危的因素。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