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黑泥塘村
- 外文名稱:Heinitang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茂南區公館鎮荔枝塘村委會
- 下轄地區:本村
- 電話區號:0668
- 郵政區碼:525024
- 地理位置:北緯N21°41′22.01″,東經E110°48′45.46″
- 人口:200人左右
- 方言:粵語
- 姓氏堂號:陳氏(潁川堂)
- 村民民族:漢族
地屬沿革,地理近鄰,氣候特徵,人口語言,歷史源流,祖先足跡,文林陳氏,黑泥塘建村,堂號堂聯,祠堂土廟,公共事業,經濟發展,交通出行,習俗慶典,年例,過年做籺,拜山祭祖,地圖信息,
地屬沿革
滿清年間,黑泥塘村屬高州府茂名縣公館鄉;
民國30年(1941年),屬茂名縣三區衛安鄉;
1950年屬茂名縣3區,1953年屬茂名縣9區;
1958年國務院批准成立茂名工礦區市,1959年茂名市(縣級)成立,屬茂名市公館人民公社;
1983年公館公社改區,屬茂名市公館區;
1985年茂名市茂南區成立,公館劃歸茂南區管轄,屬茂名市茂南區公館區;
1987年公館改鎮,屬茂名市茂南區公館鎮。
地理近鄰
黑泥塘村,經緯度位置:位於北緯N21°41′22.01″,東經E110°48′45.46″。
位於公館圩西北部,村子東北側有茂名工業引水渠經過;
該村東北臨公館鎮大塘尾村和荔枝塘村、蘇村,東臨楓林垌村,南臨橫山村,西南臨鷓鴣坡村,西林文頭嶺村,西北臨水流垌村,北臨京塘坡村。
氣候特徵
黑泥塘村地處亞熱帶,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短夏長,陽光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時數1900小時),熱量豐富,年均氣溫23℃,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1600毫米)。
有洪澇(汛期5—9月,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81%)、有寒露風、颱風、乾旱等氣象。
人口語言
全村有人口200人左右,分成1個村民小組。
該村由陳氏先祖建立,全村姓氏單一,皆姓陳。村民全部是漢族,廣府民系,母語為粵語。
歷史源流
祖先足跡
祖先源自河南潁川郡,由於人口發展、升官發財、被貶謫官遷居,或者為了躲避戰燹兵亂和災荒等各種原因,遷徙各地。三世文川公在族譜序文中用猜測的語氣寫道“嘗聞”唐朝時,吾族有先祖進士自汴梁(今河南開封)到南雄講學授業,於是定居於廣東南雄府保昌縣沙水村珠璣巷。”(因為是猜測語氣所以唐朝一說有待考證)
三世祖陳文川公版本族譜序文記載,宋朝度宗登基繼位後,宰相賈似道權勢日增,鹹淳九年(1273年),珠璣巷發生癸酉歲亂,民眾被迫離開四處逃生。鹹淳十年(1274年)正月,始祖陳迪公(公,乃尊稱,不是名字)攜家眷喬遷至廣州府東莞縣南柵村,開基傳嗣數代,子孫亦農亦工、為士為商。
也有另一說法,迪公非避戰亂,是在廣州遊宦(當官)之後,搬遷至東莞南柵村。1863年版、1902年版、1942年版族譜序文均有記載。
興祥分支遷居於東莞龍眼村,本族分支居於南柵村。南柵陳氏一脈子嗣偏少,族親增長緩慢,直到九世人口才變多。南柵瀕海田地湫隘,非子孫長久繁衍之地,陳帥養(即陳翠庵,1462-1527)和陳帥保(即陳竹庵,1471-1549)遂與族人商量搬遷。
另,陳琳公(翠庵公的堂兄弟)跟隨族人搬遷到文林村之後,有一名後裔名陳本立,遷回東莞萬家灶。
文林陳氏
因宗族的發祥地為茂名市金塘鎮文林村,故稱“文林陳氏”,其後裔分布於茂名市、湛江市等四十多個自然村落,甚至有族人遠遷陽江市、韶關市,乃至遷至廣西、海南、香港、台灣、美國。文林陳氏在粵西大地的繁衍生息五百多年,族人的遷徙遍布五湖四海,但彼此間依然保持著聯絡。文林陳氏族譜由翠庵公長子陳士忠(東野)公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始創,經歷數次重修。
從文林村遷出的族裔子孫,遷至地有如下地點:
金塘鎮文林村、金塘光松林村、金塘大路尾村、金塘背底坡村、金塘板坡村、金塘克泥塘村、金塘崩塘村、金塘洪山村、金塘鎮陳屋村、金塘勒角塘村(立角塘)、金塘山溪湴村(山溪𡌶村)、金塘鎮垌尾村、金塘石氹村、金塘新龍村(大山龍)、
山閣鎮竹山村(上竹山和下竹山)、山閣鎮雞山村(現名佳山村)、新坡鎮狐狸埇村(現名橋東村)、鰲頭鎮車仔村、鰲頭鎮西溝村、
湛江市雷州國營收穫農場、陽江市陽春縣八甲圩、
海南省海口市居仁坊、
廣西博白沙河鎮莪子林村、廣西博白沙河鎮陳屋村、廣西博白沙河鎮大肚田村、廣西博白沙河鎮坡禾地村、廣西防城港市牛長藤村、廣西靈山(具體地點不詳)、廣西橫縣(具體地點不詳)、
傳說三世祖時有一支遠遷至韶關。其它年代有遷居佛山、湖南長沙的後裔。
還有遷徙到香港、台灣、美國等地。
黑泥塘建村
陳氏族人在文林定居後,子孫後裔開始興旺起來,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人口增多,陸陸續續地有族人外遷。
黑泥塘村村民,族屬文林村開基祖竹庵公之子東岩公支脈。
文林陳氏部分族人在遷出之前,在金塘鎮和公館鎮等地,經多方勘探,從金塘鎮文林村遷出,遷居到公館墟西北側的黑泥塘定居。
陳氏族人在此開闢荒野、平拓村場、發展生產、承傳文明,黑泥塘村由此建立。
堂號堂聯
堂聯:潁川世澤,文范家風。
祠堂土廟
在黑泥塘村並沒有看到祠堂的蹤跡和遺址,不知是被毀後沒重建還是根本就沒建造過。
土廟,村民稱為公廟,社境是黑泥塘社境,土地神為黑泥塘境主。
公共事業
該村1975年通電,1995年通電話,1999年通有線電視,2010年通網路。
2011年,茂名市茂南區公館鎮開始建設村村通自來水工程,2012年底,黑泥塘村裝上了自來水。
2017年,公館鎮政府在黑泥塘村鋪設長1公里,寬4米的硬底化道路,並在該路裝上路燈。
經濟發展
種植農業和外出打工、經商,是該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黑泥塘村位於平原地帶,位於北回歸線以南,農作物可一年三熟。
村中農田,主要以耕種水稻為主,輔以栽種經濟作物,有甘蔗、香蕉、花生、小麥、玉米、圓椒、玉豆、木薯、番薯、芋頭等等。
交通出行
黑泥塘村村邊東北側有X630縣道經過自東南向西北延伸,並有茂名市208路公車經過,附近有水流垌公交站,出行便利。
習俗慶典
年例
年例是盛行於粵西地區(茂名、湛江為主)一個獨特的傳統節日,所謂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中國的眾多傳統節日中,春節可算是最為熱鬧的,然而在粵西嶺南一帶,有一個比春節還重要的節日,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習俗——年例。年例大過年,是指年例的隆重。
2012年,茂名年例正式上榜廣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黑泥塘村建村後,也確立了本村的年例,起於何年則不清楚,年例日期定為正月十二,已約定成俗。慶典活動十分隆重,鑼鼓喧天、擺宗台、舞獅、游神遊船供神佛。
過年做籺
每當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做籺過年,一般是糯米籺。
拜山祭祖
文林村大眾山掃墓拜祭開基祖日期:每年春分之前的星期六。
地圖信息
地址:茂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