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枕黃鸝西普拉島亞種

黑枕黃鸝西普拉島亞種

黑枕黃鸝西普拉島亞種(學名:Oriolus chinensis sipora)是黑枕黃鸝亞種之一。體長23-27厘米。通體金黃色,兩翅和尾黑色。頭枕部有一寬闊的黑色帶斑,並向兩側延伸和黑色貫眼紋相連,形成一條圍繞頭頂的黑帶,在金黃色的頭部甚為醒目。雌雄羽色相似但雌羽較暗淡。幼鳥具縱紋。體色艷麗。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天然次生闊葉林、混交林。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也見呈3-5隻的鬆散群。主要在高大喬木的樹冠層活動,樹棲鳥,很少下到地面。繁殖期間喜歡隱藏在樹冠層枝葉叢中鳴叫,鳴聲清脆婉轉。主食昆蟲,也吃果實和種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枕黃鸝西普拉島亞種
  • 拉丁學名:Oriolus chinensis sipora
  • 別稱:西普拉島黑枕黃鸝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黃鸝科
  • 黃鸝屬
  • 黑枕黃鸝
  • 亞種:黑枕黃鸝西普拉島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Chasen & Kloss, 1926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黑枕黃鸝西普拉島亞種雄鳥頭和上下體羽大都金黃色。下背稍沾綠色、呈綠黃色,腰和尾上覆羽檸檬黃色。額基、眼先黑色並穿過眼經耳羽向後枕延伸,兩側在後枕相連形成一條圍繞頭頂的黑色寬頻,尤以枕部較寬。兩翅黑色,翅上大覆羽外翈和羽端黃色,內翈大都黑色,小翼羽黑色,初級覆羽黑色,羽端黃色,其餘翅上覆羽外翈金黃色,內翈黑色。初級飛羽黑色,除第一枚初級飛羽外,其餘初級飛羽外翈均具黃白色或黃色羽緣和尖端,次級飛羽黑色,外翈具寬的黃色羽緣,三級飛羽外翈幾全為黃色。尾黑色,除中央一對尾羽外,其餘尾羽均具寬闊的黃色端斑,且愈向外側尾羽黃色端斑愈大。
雌鳥和雄鳥羽色大致相近,但色彩不及雄鳥鮮亮,羽色較暗淡,背面較綠、呈黃綠色。 幼鳥與雌鳥相似,上體黃綠色,下體淡綠黃色,下胸、腹中央黃白色,整個下體均具黑色羽乾紋。

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天然次生闊葉林、混交林,也出入於農田、原野、村寨附近和城市公園的樹上,尤其喜歡天然棟樹林和楊木林。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也見呈3-5隻的鬆散群。主要在高大喬木的樹冠層活動,很少下到地面。繁殖期間喜歡隱藏在樹冠層枝葉叢中鳴叫,鳴聲清脆婉轉,富有彈音,並且能變換腔調和模仿其他鳥的鳴叫,清晨鳴叫最為頻繁,有時邊飛邊鳴,飛行呈波浪式。
主要食物有鞘翅目、鱗翅目、尺蠖蛾科幼蟲、螽斯科、蝗科、夜蛾科幼蟲、枯葉蛾科幼蟲、斑蛾科幼蟲、蝶類幼蟲、毛蟲、蟋蟀、螳螂等昆蟲,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

分布範圍

分布於蘇門答臘西邊的西普拉島。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在闊葉林內高大喬木上。營巢前雌雄黑枕黃鸝一前一後也在樹叢間飛翔,尋找營巢地點。當巢位選定後,分別站在巢區內不同的樹上對鳴,有時亦同時起飛在空中飛翔,或同棲於一處。此時若有別的黃鸝侵入,立即飛起攻擊,直到將對方趕出巢區為止,領域性甚強。5月中下旬開始營巢,巢多置於闊葉樹水平枝末端枝權處,呈吊籃狀,主要由枯草、樹皮纖維、麻等材料構成。巢距地高3-8米。1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多為4枚。卵粉紅色,其上被有深淺兩層、大小不等的紅褐色或灰紫褐色斑點或條形斑紋。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5±1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的雛鳥全身肉紅色,除頭和腰部有少許絨羽外,其他赤裸無羽。雌雄親鳥共同育雛,7天左右雛鳥才睜眼,16天左右離巢,離巢後的最初幾天親鳥仍給餵食。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