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星銀,其體色為暗褐色,而有不規則之黑星點。幼魚則呈橄欖色而有金黃色光澤,但其體色與魚的情緒和健康狀況有密切的關係,身體不舒適時,金黃變為暗灰色,興高采烈時,不但發出金輝光芒,頭部亦會現出紅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星銀
- 拉丁學名:Scatophagus argus
- 別稱:金錢魚、變身苦
- 界:動物界
- 目:鱸目 (Order PERCIFORMES )
- 亞目:刺尾魚亞目Acanthuroidei
- 科:金錢魚科(Family Scatophagidae)
- 繁殖方式:卵生
- 氣候帶:熱帶
形態特點,地理分布,生活環境,生活習性,
形態特點
體被節鱗,鱗片小型。外形似鰈魚,體短高而側扁,口小不能伸縮,上下含有細小、富彈性的三尖頭齒,側腺完全。體側有斑點、顏色變化甚多,幼魚、成魚也有顯著差別。背鰭有硬棘11枚、軟條16~17枚,臀鰭有硬棘4枚、軟條13~14枚,側腺上有孔鱗片數84~86枚左右。
背鰭Ⅺ一16~17;臀鰭Ⅳ一14~15;胸鰭16;腹鰭I一5;尾鰭17。體略呈橢網形,側扁而高。吻寬鈍。口小,上下頜略等長或下頜稍短。下頜牙細剛毛狀,犁骨及齶骨均無牙。左右鰓蓋膜癒合。具假鰓i體被細小櫛鱗。腹鰭具腋鱗。側線完全。背鰭中具凹缺,前方具一向前平臥棘。臀鰭鰭條部與背鰭鰭條部同形。腹鰭狹長。成魚尾鰭後緣淺雙凹形,幼魚尾鰭網形。體褐色,腹部較淺,體側具略呈網形的黑斑。幼魚體側黑斑明顯而多。背鰭、臀鰭及尾鰭具黑色斑點,頭部具2條黑色橫帶。
地理分布
原產地為東南亞的沿海地區,台灣的各河川之河口區均有。
印度西太平洋地區,本省沿岸各岩礁及河口區均有分布,特別是西南部。
生活環境
適水溫為22-25℃,喜好弱鹼性的水質,舊水均帶酸性,所以每星期應換掉三分之一的水較佳。本魚種為沿岸岩礁區的魚,雖能以純淡水飼養,但最好還是能加些鹽份,可使其發育得更好。其背鰭各硬棘,都有毒液的分泌,被刺後會有陣陣酸痛,故撈魚時應避免用手去捉。
生活習性
適合有水草和沉木的水族箱,單獨飼養。體質強健,無偏食性。體質強健,無偏食性,飼養容易,再加上其性情溫和,體色的變化有趣,深受愛魚者的寵愛,但會吃水草,惟一美中不足。魚的一種。
食 性:雜食性
飼養難度:容易
水溫:22-25℃
硬度:5-10dGH
Ph值: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