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擬燕鸌

黑擬燕鸌

黑擬燕鸌(學名:Pseudobulweria aterrima)是鸌科、擬燕鸌屬的海洋鳥類。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暗色擬燕鸌,體長35-36厘米。它們的喙基部都有管狀鼻孔。翅膀通常又長又窄,適合在公海上進行長途旅行,利用波浪產生的風和空氣運動來最大限度地減少努力和能量消耗。它們的飛行有力、輕鬆,而且常常很壯觀。腳上有蹼,使它們能夠在水面游泳和潛水。該物種以海洋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為食,只在夜間上岸築巢。

大眾對本物種的認識,源於4隻於19世紀時在留尼旺島上發現的標本。後來在1970年代,兩隻本物種的死鳥又在留尼旺發現。除此以外,從1964年開始只在留尼旺以南海域有過極少量發現,此外,在馬斯克林群島羅德里格斯島上亦曾發現該物種遺骸的亞化石。由於數量稀少,很容易會被外來物種或輕量的污染影響,所以被列為極危物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擬燕鸌
  • 拉丁學名:Pseudobulweria aterrima
  • 別名:黑圓尾鸌、馬斯卡拉擬燕鸌
  • 外文名:英文 Mascarene Petrel, Réunion Petrel
    法文 Pétrel de Bourbon
    西班牙文 Petrel de Reunión
  • 同義學名:Procellaria aterrima Bonaparte, 1857
  • 國際瀕危等級:極危(CR)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鸌形目
  • 鸌科
  • 擬燕鸌屬
  • :黑擬燕鸌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Bonaparte, 1857)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分布範圍,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黑擬燕鸌是留尼旺島(法國)的特有種。在模里西斯的羅德里格斯發現了下頜骨亞化石,在模里西斯黑河谷國家公園發現了一隻死鳥(Tatayah等人,2011年),但沒有證實在模里西斯繁殖。
2016年,隨著在聖約瑟夫上方發現了一個活躍的巢穴,留尼旺島繼續繁殖得到了證實,而第二個地點現已得到確認,有來自兩個棲息地的38隻鳥(2017年)。此前,聲學調查曾在留尼旺島中部海拔500-1500米之間的多個地方發現過該物種(主要在Grand Bassin、Le Tampon和Entre Deux)(Reithmuller等人,2012年,Shirahai等人 2014年)。在經過數千小時的錄音和使用熱成像設備後發現這些,2001年描述了5個繁殖區。這些繁殖區被認為只擁有少數對,唯一證實繁殖的證據(事實上,該物種確實存在)來自於因受光吸引而接地後恢復的雛鳥(2003年)。通過一次島嶼規模的救援行動,已經有超過45隻被救出(Riethmuller等人,2012年)。
模里西斯黑河谷國家公園的山區擁有與留尼旺島疑似築巢區類似的棲息地(Tatayah等,2011年)。

形態特徵

黑擬燕鸌體長35-36厘米,體重174-270克。是體型中等大小的深色擬燕鸌。羽色總體為深朱古力棕色,下頦、上喉和下翅稍淺。鳥喙黑色;爪黑色,跗節粉紅色;腹內和腹基部有淺色斑塊。

近種區別

黑擬燕鸌與褐燕鸌厚嘴燕鸌類似,但更強壯、體型較小、喙較重、尾巴較短且沒有翼帶。信使圓尾鸌羽色更深,巨翅圓尾鸌有更長的翅膀,外觀更粗壯,頭部更大、更圓,後部更寬。

棲息環境

棲息於亞熱帶或熱帶高海拔地區的灌木叢;海洋淺海的中上層、潮間帶岩石和岩礁、潮間帶鬆散岩石、卵石或礫石、潮間帶沙地、潮間帶沙泥、巨藻或海藻、海草(水下);海洋海洋的表層(0-200米)、中層(200-1000米)。

分布範圍

分布於留尼旺島和模里西斯。
黑擬燕鸌
黑擬燕鸌分布圖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8月7日——極危(CR)。

種群現狀

1997年調查黑擬燕鸌的種群數量可能約為1,000隻個體,意味著有250(45-400)個繁殖對,儘管50-100對被認為更有可能(V. Bretagnolle in litt.1999年),即100-200隻成熟個體。然而,2011年的估計表明,繁殖種群可能只有幾十對。2014年在留尼旺島以南的海上三天內發現了33隻不同的個體,這表明繁殖種群的規模更有可能是100對。
趨勢理由:由於捕食和光引起的死亡,該物種被認為正在減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