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尾蠟嘴雀長江亞種
- 拉丁學名:Eophona migratoria sowerbyi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鳥綱
- 目:雀形目
- 科:雀科
- 屬:蠟嘴雀屬
- 種:黑尾蠟嘴雀
- 亞種:黑尾蠟嘴雀長江亞種
- 定名人及年代:Riley,1915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
外形特徵
中型鳥類,體長17-21厘米。嘴粗大、黃色。雄鳥頭輝黑色,背、肩灰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淺灰色,兩翅和尾黑色,初級覆羽和外側飛羽具白色端斑。頦和上喉黑色,其餘下體灰褐色或沾黃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雌鳥頭灰褐色,背灰黃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近銀灰色,尾羽灰褐色、端部多為黑褐色。頭側、喉銀灰色,其餘下體淡灰褐色,腹和兩脅沾橙黃色,其餘同雄鳥。
雄鳥嘴基、眼先、額、頭頂、頭側、頦和喉等整個頭部輝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後頸、背、肩灰褐色,有的背微沾棕色,腰和尾上覆羽淡灰色或灰白色。尾黑色,外翈具藍黑色金屬光澤。翅上覆羽和飛羽黑色具藍紫色金屬光澤,初級覆羽和飛羽具白色端斑,尤以初級飛羽白色端斑較寬闊。下喉、頸側、胸、腹和兩脅灰褐沾棕黃色,有時兩脅沾儲棕或橙棕色,腹中央至尾下覆羽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黑色,羽緣白色。雌鳥整個頭和上體灰褐色,背、肩微沾黃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近銀灰色,中央兩對尾羽灰褐色,其餘尾羽黑褐色,羽緣沾灰。翅上覆羽和三級飛羽灰褐色、羽端稍暗,初級覆羽黑色、羽端白色,飛羽黑褐色,外翈輝黑色,初級飛羽和外側次級飛羽具白色端斑,內側次級飛羽灰黃褐色,內翈羽緣和端斑黑褐色。下體淡灰褐色,兩脅和腹沾橙黃色,尾下覆羽污灰白色。幼鳥和雌鳥相似,但羽色較淺淡,下體近污白色無橙黃色沾染。虹膜淡紅褐色,嘴橙黃色,嘴基、嘴尖和會合線藍黑色。
棲息環境
棲息於低山和山腳平原地帶的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次生林和人工林中,也出現於林緣疏林、河谷、果園、城市公園以及農田地邊和庭院中的樹上。
生活習性
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也成群,有時集成數十隻的大群。樹棲性,頻繁地在樹冠層枝葉間跳躍或來回飛翔,或從一棵樹飛至另一棵樹,飛行迅速、兩翅鼓動有力,在林內常一閃即逝。性活潑而大膽,不甚怕人。平時較少鳴叫,叫聲是一種單調的‘tek、tek’聲,繁殖期間鳴叫頻繁。鳴聲高亢,悠揚而婉轉,很遠即能聽到。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長江流域自四川(重慶、峨眉、成都、雅安)、湖北以至江蘇(鎮江)、上海、雲南(西部騰衝)、貴州(遵義)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在到達繁殖地後不久雄鳥即開始求偶鳴叫和配對,雄鳥常站在樹枝上高聲鳴唱,鳴聲清脆悅耳。5月初至5月中旬即開始在柞樹、楊樹、山丁子樹或其他喬木樹側枝枝權上營巢,距地高2-7m。巢呈杯狀或碗狀,由枯草葉、草莖、鬚根、細枝等材料構成。巢外徑9-14cm,內徑6-8.5cm,高8-13cm,深5-8cm。每窩產卵3-7枚,多為4-5枚。卵的顏色變化較大,有的呈米黃色被有淡紅色斑點,有為灰色或灰白色、被有黑褐色斑點和斑紋,也有呈鴨蛋青色或深灰色被黑褐色斑紋。卵為橢圓形和長卵圓形,大小為16-19mm×20-27mm,常見為17mm×25mm,重3-3.8g,多為3.5g。最早產卵時間在吉林省為5月中旬,大量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1天產1枚卵,卵產齊後才開始孵卵。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我們觀察的一窩於6月16日孵出,6月26日出飛,留巢期1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