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吉起義
869~883年伊拉克黑奴反抗阿拔斯王朝(見
阿拉伯帝國)的起義。因阿拉伯人稱東非海岸的黑人為贊吉,又稱讚吉起義。
阿拔斯王朝時期,大批黑人被販來開採鹽漬地硝石礦等艱苦勞動。869年9月,自稱阿里後裔的阿里·本·穆罕默德來到巴斯拉地區,宣稱奉真主之命來解救黑奴脫離悲慘處境,得到大批黑奴的回響,還有農民和貝杜因部落參加,以穆赫塔賴城為據點。起義軍屢敗王朝討伐軍,於870年6月占領 伍布萊港,並攻入波斯胡澤斯坦,占領阿瓦士;翌年9月攻占巴斯拉。878年占領軍事重鎮瓦西特,威逼京城巴格達。881年王朝軍隊大舉進攻,並通過誘降促使起義軍內部矛盾激化。至883年,穆赫塔賴陷落,阿里·本·穆罕默德身亡。這次奉行哈瓦利吉派教義的起義終於失敗。
美洲黑奴起義
在美洲地區,不僅僅只有海地的黑奴進行起義或反抗,幾乎在所有殖民地,黑人都不斷進行抗爭。墨西哥輸入黑奴的歷史比較早,1530年,墨西哥爆發第一次黑奴起義。1579年,起義的黑奴還建立了自己的一個小國家,但只堅持了30年,到1609年被殖民者鎮壓。委內瑞拉1573年黑奴暴動,也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但維持的時間也不長。
黑奴反抗的一個形式就是逃亡。由於海地多山,逃亡的黑奴比較容易找到藏身的地方,他們比較集中地定居在山區,自發組成一種“馬龍(Maroon)社區”(主要是沿襲他們非洲老家的社會組織形式),不時下山襲擊白人種植園。因此,在漫長的歷史中,海地這些逃亡的黑奴後來被稱為“馬龍人”,仿佛出現了一個新的民族。
巴西1532年第一次輸入黑奴,100年後,巴西的黑奴數量達到60萬。由於巴西特殊的地理條件,逃亡的黑奴也很多。他們聚集在熱帶叢林深處,這些聚集點被白人稱為“逃奴堡”。1630年,巴西各個“逃奴堡”的黑奴聯合起來,按照他們在非洲家鄉的組織形式,建立了一個黑人聯盟,人口最多時達到2萬人,面積相當於巴西宗主國葡萄牙的本土面積。他們選舉自己的領袖,制定司法制度,分配土地,與鄰近地區發展貿易,已經具有了國家的雛形。但是,這個黑人“國家”只存在了60多年,1695年,葡萄牙殖民者摧毀了這個美洲土地上的黑人國家。
在美洲某些地區,印第安人還沒有滅絕,因此,黑奴的反抗常常得到印第安人的幫助和呼應。與此同時,美洲也多次爆發印第安人的反抗。1680年,位於現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印第安人拒絕改變信仰,拒絕接受天主教,最終爆發了武裝起義。他們戰勝了西班牙殖民者,宣布自己獨立。但是,到了1692年,獨立的印第安人“國家”只存在了12年,便被西班牙人殘酷鎮壓。
簡介
如果說印第安人拒絕改變信仰要被鎮壓,那么同意皈依天主教呢?在美國現在的賓夕法尼亞州,當年有一部分印第安人,為了挽救自己的族群,決定信仰天主教。他們接受了西方文明,穿上西方服飾,讀西方的書。他們以為這樣就可以保持自己的“獨立”。然而,一支白人軍隊進入他們“獨立”的土地,還是將他們統統殺死了。白人的理由是,印第安人所穿著的歐洲服飾,所念誦的歐洲書籍,都是偷來的,因為印第安人不可能有這些東西,印第安人偷白人東西就該殺。所以,我們看到,即便有色人種想變成與白人一樣,想全盤接受白人的文化,還是無法擺脫有色人種的命運。不信天主教要被殺,信了天主教,要想獨立,與白人平起平坐,還是要被殺。
在黑奴和印第安人的反抗中,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不幸的事實:起來反抗的奴隸們,經常大肆殺戮白人。如果我們簡單地把這個現象看作是黑人、印第安人的野蠻落後,那是很不公正的。起義奴隸對於白人的仇恨,完全是因為白人殖民者的暴行所引起的。這個不幸的事實,將會對黑人和印第安人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一影響以後會說到。
法國殖民統治下的海地,體現了一個規律:越是富裕的殖民地,對於黑奴的剝削越是殘酷,黑奴的反抗越是激烈,黑人對白人的仇恨也越強。海地的黑奴在多次爆發起義後,1791年,再次爆發大規模起義。這次起義被歷史稱為“海地革命”。
“海地革命”的意義
“海地革命”的意義在於,它最終在美洲建立了一個黑人國家,這個國家的形式,完全參照西方的現代國家觀念。而且,不同於美洲其他地方以往的黑人“國家”,海地獨立後,沒有被鎮壓,而是頑強地生存了下來,延續到了今天。因此,海地成為美洲殖民土地上,真正第一個獨立的黑人國家。
然而,這個曾經富饒的殖民地,從此便落入了貧窮和戰亂。富裕一去不復返,民主政體的憲法最終沒能保障民主,相反,獨裁者紛紛出現,皇帝一個接一個。面對這一切,後人不禁要問:這究竟是為什麼?難道真的如種族主義所說的那樣,黑人就是愚昧,就是不如白人,就是必須由白人來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