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文名稱:添加粘度指數改進劑
英文名稱:viscosity index improver
性狀:室溫下一般呈橡膠狀或固體
粘度指數改進劑作為添加劑可改善潤滑油的粘溫性能,以獲得低溫啟動性能好、在高溫下又能保持適當粘度的多級發動機油。
分類
常用的粘度指數改進劑:
1. 氫化苯乙烯雙烯共聚物(HSD);
2. 聚甲基丙烯酸酯(PMA);
3. 乙烯丙烯共聚物(OCP);
4. 聚異丁烯(PIB)
作用原理
粘度指數改進劑通常是一種油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在室溫下一般呈橡膠狀或固體。為便於使用,通常用150SN 或100SN 的中性油稀釋為5 %~10 %的濃縮物。添加了粘度指數改進劑的多級油與相同粘度的單級油比較,具有較高的粘度指數和平滑的粘溫曲線。這類高分子化合物之所以能起到這樣的作用,一般觀點認為:粘度指數改進劑的高分子線圈在高溫下伸展,在低溫下收縮。這種線圈形態的變化,使其在高溫下增粘能力大,在低溫下增粘能力小,從而改善了潤滑油的粘溫性能。
粘度指數改進劑就是基於不同溫度下具有不同形態,並對粘度產生不同的影響,以增加油品粘度和改進粘溫性能的。合用粘度指數改進劑調成的稠化型內燃機油、液壓油、齒輪油等具有良好的粘溫性能,粘溫曲線平滑,可同時滿足多粘度級別要求。這種油具有較好的低溫啟動性能和高溫潤滑能力,可四季通用。與同粘度級別的單級油(如SAE 10W-30與SAE30)相比,潤滑油消耗據報導可降低27%,而燃料油消耗可降低3%-5%。
套用
粘度指數改進劑是用於製備多級內燃機油、液壓油和齒輪油的主要添加劑,在潤滑油中添加粘度指數改進劑,可獲得低溫起動性能好、高溫下又能保持適當粘度的多級油,改進潤滑油性能,提升潤滑油檔次,延長潤滑油使用壽命,可使油品四季通用。
主要參數指標
項 目
| 質 量 標 準
| 試驗方法
|
| T-613
| T-614
| |
外觀
| 淺黃色或黃色透明粘稠液體
| 目 測
|
色度,號不大於
| 2.0
| 2.0
| GB/T 6540
|
密度(20℃)kg/m3
| 860-880
| 860-880
| GB/T 1884-1885
|
運動粘度 mm2 /s 不小於
| 850
| 700
| GB/T 265
|
閃點 (開口)℃ 不低於
| 170
| 170
| GB/T 3536
|
水分 %(m/m) 不大於
| 0.06
| 0.06
| GB/T 260
|
機 雜 % (m/m) 不大於
| 0.08
| 0.08
| GB/T 511
|
稠化能力mm2/s 不小於
| 0.6
| 0.50
| |
剪下穩定指數 SSI 不大於
| 50
| 35
| |
低溫表觀粘度mpa·s
| 報告
| 報告
| |
關於使用
1)粘度指數改進劑與車用油各性能間的關係
由於大多數車用油考慮到燃油經濟性及排放性,因此都必須考慮揮發性及高低溫流變性的平衡。為了滿足SAE多級油對CCS的要求,在低溫情況下,必須考慮低粘度基礎油與粘度指數改進劑之間的平衡。基礎油粘度越低,VII加入量越大,CCS值越高,蒸發損失也就越高。而在高溫條件下,VII的選擇除了要考慮100 ℃下的運動粘度要求外,還要考慮SAE對高溫高剪下最小粘度的要求。
不同化學類別的粘指劑,對油品的CCS低溫粘度、粘度指數和高溫高剪下粘度影響也不同。因此,選擇不同種類及剪下穩定性的粘度指數改進劑將會極大地影響油品中各組分的配比,並極大地影響生產成本。
2)不同粘度指數改進劑在油品中的適應性
粘度指數改進劑(VII)不僅增粘能力強、剪下穩定性好,而且具備良好的低溫性能和熱氧化安定性能。在實際生產中,不同的油品選擇粘指劑的側重點也不同。
粘度指數改進劑在多級內燃機油中的選擇性
增粘能力是粘度指數改進劑的一個很重要性能。粘度指數改進劑的增粘能力越大,加量越小,多級油的成本也就越低。增粘能力主要與粘度指數改進劑的分子量大小和分子上的主鏈碳數[—CH2—]以及在基礎油中的形態有關。常用粘度指數改進劑的增粘能力順序如下:乙丙共聚物>聚異丁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酯,而作為乙丙共聚物的祥金粘度指數改進劑(VII)增粘能力無疑是最強的。
粘度指數改進劑在齒輪油中的選擇性
粘度穩定性是齒輪油使用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性。尤其是像大跨度粘度級別75W/90的齒輪油,選擇剪下穩定性好的粘指劑對車輛的傳動系統良好運行、保護齒輪都是不無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