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相宜

黎相宜,海南人,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黎相宜
  • 出生地:海南
  • 畢業院校中山大學
  • 職業:教師
工作經歷
2013.7- 2015.7 中山大學 亞太研究院 講師
2015.7- 2023.9 中山大學 國際關係學院 講師、副教授
2023.9- 中山大學 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 副教授
研究方向
移民社會學,消費社會學,比較社會學
主持課題
1. 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一帶一路’沿線東協國家的社會治理模式比較研究”(項目批准號:20CSH001),2020-2023。
2. 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比較視角下的移民安置聚集區治理模式及其績效研究”(項目批准號:16CSH017),2016-2019。
3. 中國僑聯課題“東南亞華僑華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比較研究”(項目批准號:20BZQK206),2022-2024。
4. 2022年度廣東省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建設項目(在研)。
5.中國僑聯課題“廣州珠江華僑農場歸難僑群體的多向分層融入模式研究”(項目批准號:15CZQK214),2015-2017。
5.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特別委託項目“廣州新移民與僑鄉社會的互動”(項目批准號:GD14TW01-12),2014-2019。
6.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項目“歸難僑群體的多向分層融入模式研究”(項目批准號:GD13YHQ01),2013-2014。
7. 中國僑聯課題“社會地位補償視角下的移民跨國實踐研究--基於廣州花都籍巴拿馬華僑華人的考察”(項目批准號:13CZQK202),2013-2014。
8. 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三五”規劃 2018年度青年項目“廣州華僑農場社會治理研究”(項目批准號:2018GZQN02),2018-2020。
9. 廣東省2014-2015年僑務理論研究課題“廣州花都籍巴拿馬新華僑華人的跨國實踐與僑鄉社會互動”,2014-2015。
代表成果
一、移民社會學
1. 《移民跨國實踐中的社會地位補償:基於華南僑鄉三個華人移民群體的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3月(獲第九屆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 《區別化治理:基於三個移民安置聚集區的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6月,第一作者
3. 《政策性地位、區別化治理與區別化應責——基於一個移民安置聚集區的討論》,《社會學研究》,2020年第3期。
4. 《跨國實踐中的社會地位補償:華南僑鄉兩個移民群體文化饋贈的比較研究》,《社會學研究》,2012年第3期,第一作者。(《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2年第9期轉載)。
5. 《制度型族群聚集與多向分層融入——基於廣州南涌華僑農場兩個歸難僑群體的比較研究》,《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6. 《“政策性契約”的產生與實踐:基於失地農民與水庫移民的比較》,《廣東社會科學》,2022年第2期,第一作者
7. 《淺層融入、深層區隔與多層跨國實踐——以牙買加東莞移民為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9年第4期,第一作者。
8. 《公益慈善、印象整飾與利益交換:基於一個華南僑鄉的考察》,《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2018年第9期轉載)
9. 《國家需求、治理邏輯與績效——歸難僑安置制度與華僑農場政策研究》,《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7年第1期。
10. 《海外華僑華人、僑鄉社會與跨國宗族實踐——以廣東五邑僑鄉薛氏為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6年第1期。
11. 《跨國集體維權與“回飛鏢”效應——基於美國福州移民的個案研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
12. 《道義、交換與移民跨國實踐——基於衰落型僑鄉海南文昌的個案研究》,《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5年第3期。
13. 《跨越彼岸:美國福州移民的跨國政治實踐研究》,《學術研究》,2014年第4期。
14. 《作為研究主體的“客人”——以美國華人移民田野調查體驗為例》,《開放時代》,2012年第10期,獨立作者。(《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政治學與社會學類刊)》2013年第2期轉載)
15. “Remittances for Collective Consumption and Social Status Compensation: Variations on Transnational Practices among Chinese International Migrant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SSCI), 2018, Vol.52, No.1, 第二作者。
16. 《海南冠南僑鄉公共文化空間的變遷——兼論僑鄉範式的式微》,《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第二作者。
17. 《道義傳統、社會地位補償與文化饋贈——以廣東五邑僑鄉坎鎮移民的跨國實踐為例》,《開放時代》,2014年第3期,第二作者。
18. 《國際移民研究的理論回顧及未來展望》,《東南亞研究》,2012第6期,第二作者。(《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第5期轉載)
二、消費社會學
1. 《跨國空間下消費的社會價值兌現——基於美國福州移民兩棲消費的個案研究》,《社會學研究》,2014年第2期,第一作者。
2. 《華人移民Up主的族群身份展演與反響:b站有關視頻的話語分析研究》,《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22年第3期,第一作者
3. 《飲食浪漫倫理與“吃貨族”的樂趣建構:基於廣州青年“吃貨”群體的研究》,《廣東社會科學》2017年第6期。
4. 《從生產性身體到消費性身體:基於美國福州青年勞工移民的分析》,《中國青年研究》,2017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7年第9期轉載,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2017年第10期轉載)
5. 《關係消費的表演與凝固:當代中國轉型期飲酒社交消費研究》,《開放時代》,2009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9年第5期轉載)。
6. “Cross-space Consumption among Undocumented Chinese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Sociology of Development, 2016, 2(2):158-182, 第二作者
三、比較社會學
1. 《抵禦性族裔身份認同:美國洛杉磯海南籍越南華人的田野調查與分析》,《民族研究》,2013年第1期,第一作者。(《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民族問題研究)》2013年第4期轉載)
2.《民族主義敘事框架下的“做階層”——新加坡華工階層實踐的發展歷程研究(1911-1990)》,《開放時代》2022年第3期,第一作者
3.《國際難民的整合認同:越南歸難僑多重身份研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
4.《後殖民時代婦女運動的本地化困境——基於馬來西亞新興婦女運動的討論》,《東南亞研究》2021年第5期,第一作者。
5."The construction of Singapore's mainstream Chinese media on OBOR: based on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Zaobao", Asian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ESCI), 2021, Vol.10, No.1, 第一作者。
6.《逃離式加入與分裂式歸附——基於泰北華人的研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6期,第一作者。
7.《從區域社會結構與在地文化系統視角看海外華人社團內部衝突——以美國為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8年第2期。
8.《新海絲陸上的新加坡與中國》,世界知識出版社,2017年5月。
9.《精英型與草根型框架借用:比較實地農民與知識精英的集體抗爭》,《社會》,2009年第6期。
主要獎勵
1. 2023年8月 中山大學第十一屆校級本科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第六完成人)。
2. 2023年1月 廣東省統戰理論政策研究創新成果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3. 2022年10月 中山大學第十屆教師教學競賽二等獎(獨立完成人)。
4. 2021年12月 第九屆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獨立完成人)。
5. 2014年12月 第三屆余天休社會學優秀博士論文獎(獨立完成人)。
6. 2014年5月 2013年中山大學突出學術論文獎(獨立完成人)。
學術兼職
2021 年7月至今: 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理事
2018年12月至今:廣東華僑歷史學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副秘書長
2021年7月至今: 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副所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