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所位於黔東南黎平縣德鳳鎮,黎平往西南13公里,上接迪洞,下應黎平寨,屬於一個獨立行政村。這裡聚集著3000人口,有侗、漢等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黎平所
- 外文名稱:Li Ping Suo
- 政府駐地:德鳳鎮
- 電話區號:0855
- 郵政區碼:557300
- 地理位置:貴州省東南部、與廣西湖南交界
- 方言:黎平話、侗語、苗語
- 氣候條件: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天生橋、黎平會議遺址、兩湖會館
- 機場:黎平機場
- 車牌代碼:貴H
歷史,地貌,發展,
歷史
當地村政府為了刺激經濟發展,從2003年冬天實行趕集制(原本是計畫趕牛集),剛開始時火爆,但後來趕集的人越來越少,為了阻止這一變化,曾經還請了黃靈芝等黔東南著名山歌手來演唱,那一時間,趕集在黎平所達到頂峰,但後來人流還是漸漸少去,以至於趕集停止。導致這一原因主要是周圍村寨不多,而其他地方又路途較遠,再加上每次趕集的人主要參與賭博,真正買東西的少,致使一些商人不願意來。
地貌
黎平所地形崎嶇,山巒起伏,主要以梯田為主,種植稻穀。由於勞動力剩餘,所以大量勞動力外移,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使農村勞動力得到比較充分利用,充分發揮了農村存量資源的經濟作用,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持續增加,從而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前提,也使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成為可能。第一,農村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為農村非農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人力保障。第二,在現有戶籍制度下,農村轉向非農經濟的勞動力,無論是離土不離鄉或是進城務工經商,從根本上說沒有脫離農村,他們務工經商所得除一部分用於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外,相當一部分資金投向本地的農業或非農產業,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稀缺資金。第三,返鄉創業的農民,不僅帶回了稀缺的資金,更帶回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也帶回了市場,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所需技術、管理和市場。第四,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使農業經營模式,由小塊的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轉移,發揮規模優勢,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搞特色經營,創農業品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農業現代科技的推廣套用提供了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