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伊斯蘭聯盟 (al—Ittihad a1—Islami fi Lubnan),黎巴嫩伊斯蘭教遜尼派政治組織。1976年7月在貝魯特成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黎巴嫩伊斯蘭聯盟
- 外文名:al—Ittihad a1—Islami fi Lubnan
- 性質:政治組織
- 時間:1976年7月
- 成員:遜尼派穆斯林的頭面人物
黎巴嫩伊斯蘭聯盟 (al—Ittihad a1—Islami fi Lubnan),黎巴嫩伊斯蘭教遜尼派政治組織。1976年7月在貝魯特成立。
黎巴嫩伊斯蘭聯盟 (al—Ittihad a1—Islami fi Lubnan),黎巴嫩伊斯蘭教遜尼派政治組織。1976年7月在貝魯特成立。黎巴嫩伊斯蘭聯盟 (al—Ittihad a1—Islami fi Lubnan)黎巴嫩伊斯蘭教遜尼派政治組織。1976年7月在貝魯特成立。其成員大多為...
伊斯蘭世界聯盟成員國 60多個成員國,它們是:阿爾及利亞、阿富汗、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葉門、阿曼、埃及、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巴林、甘比亞、吉布地、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加彭、喀麥隆、卡達、葛摩、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亞、馬爾地夫、...
持續十餘年的內戰,已造成十餘萬人死亡,數十萬人受傷,給黎巴嫩經濟造成巨大損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數十萬人流離失所或逃往國外。在戰事進行期間,聯盟組合經常改變,而且非常出乎意料之外。在戰事結束時,差不多每一方都背叛過其他所有...
巴里德河(阿拉伯語為نهر البارد,意為寒冷的河流)是黎巴嫩北部的一個巴勒斯坦難民營。大約3萬名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及其後代住在營地及周邊地區。1949年12月,紅十字會聯盟建立了這個營地,收留貝卡河谷和...
觀察員 地區組織觀察員 摩洛民族解放陣線 機構觀察員 伊斯蘭會議組織成員國議會聯盟(PUOICM)伊斯蘭會議對話與合作青年論壇(ICYFDC)國際組織觀察員 聯合國(UN)不結盟運動(NAM)阿拉伯國家聯盟(LAS)非洲聯盟(AU)經濟合作組織(ECO)
(一)對外交往情況:黎議會積極參加各種地區、國際議會聯盟的會議。2008年,黎巴嫩議會代表團累計參加22次國際、地區議會會議。(二)議會外事委員會:外事委員會是議會常設專門委員會之一,委員會成員17人。外委會的主要職能是:依據議會...
主要組織有:菲律賓穆斯林協會(馬尼拉)、菲律賓伊斯蘭教協會(馬拉威)、菲律賓伊斯蘭皈依者協會(馬尼拉)、菲律賓穆斯林聯盟。主要政黨有:摩洛民族解放陣線(即摩解)、菲律賓穆斯林團結黨。其中以摩洛民族解放陣線影響最大,建有武裝,自1960年起...
“地中海聯盟”由法國總統薩科齊提出。其構想源於1995年11月27日巴塞隆納會議所確立的“巴塞隆納進程”,即歐盟和地中海沿岸國家——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埃及、以色列、約旦、黎巴嫩、馬爾他、敘利亞、土耳其這10個北非和中東國家,...
曾任中學教師、宣教師、伊斯蘭教法院推事、法官。1966年被選為黎巴嫩全國伊斯蘭教遜尼派大穆夫提,兼黎巴嫩伊斯蘭最高司法會議主席、伊斯蘭最高理事會主席。並當選為伊斯蘭世界聯盟創建委員會委員及世界清真寺最高理事會、世界伊斯蘭法學會議...
其餘15個阿拉伯國家實行總統共和制,其中多數國家建立了領導社會政治生活的政黨和集權的國家政治體制,如埃及、敘利亞、葉門等;黎巴嫩實行分權制總統制;伊拉克、阿聯實行聯邦制。國際組織 阿拉伯國家聯盟 阿拉伯國家聯盟(League of Arab ...
伊斯蘭民族革命到宗教革命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現實的政治目標,即脫離西方或蘇聯的政治與經濟控制,期望成為真正獨立的國家;改變王室政體,建立共和國;夢想組建新的阿拉伯聯盟,重溫以往阿拉伯帝國的夢想;反對猶太復國主義,共同在軍事上抵抗...
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國的隔天凌晨,阿拉伯國家聯盟(7個成員國)共集結軍隊4萬多人,主動向以色列發起侵略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一開始,以色列總兵力有3.4萬人,飛機33架,阿拉伯國家處於有利的地位,以色列軍隊節節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