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黎屋圍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塹頭社區
- 地理位置:東城街道西北部
- 電話區號:0769
- 人口數量:329 人(截至2015年末戶籍人口)
- 車牌代碼:粵S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人口,經濟,社會事業,文體事業,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歷史文化,地方特產,
歷史沿革
明朝,黎屋圍村屬東莞縣文順鄉。
清朝,屬捕廳。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第七區鳳山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莞城市鳳山鄉。
1953年,屬第一區塹頭鄉。
1958年,屬附城人民公社塹頭大隊。
1983年,屬附城區塹頭鄉。
1987年,屬東莞市附城街道塹頭管理區。
1999年,屬塹頭行政村。
2002年,屬東城街道塹頭社區。
行政區劃
黎屋圍村為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塹頭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塹頭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003015。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黎屋圍村
地形地貌
黎屋圍村地處丘陵地帶,平均海拔較低。
人口
黎屋圍村世居村民主要為黎姓。2015年末,黎屋圍村戶籍人口329人,其中男161人,女168人;80歲以上6人,最年長者92歲(男);海外留學人員1人。外來暫住人口3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20人。祖籍該村的華僑10人,主要分布在加拿大、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國。
經濟
黎屋圍村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有魚塘200畝。改革開放初期加工炮仗、竹器。1989年後隨著工業化的深入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黎屋圍村經營廠房、鋪位,有個體工商戶100多家,經營總收入約794.78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銀行存款利息等。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2015年末,黎屋圍村有籃球場1個。
基礎設施
20世紀60年代初,黎屋圍村通電,1973年通自來水,1988年通電話,20世紀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2000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
交通運輸
黎屋圍村有鄉道運河東一路從村經過。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相傳南宋立村,最早名為“棠梨涌”,後取名“紫霞坊”。後因李姓人畜不興旺而遷走,黎姓留居,更名“黎屋圍”。
- 本地方言
黎屋圍村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東城話。
- 傳統民居
黎屋圍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存6間,主要是紅磚瓦房,占地300平方米,20世紀70年代後建設,部分出租。
- 白衣廟
黎屋圍村有一座白衣廟,始建於清朝,主要供奉菩薩和土地公。村裡的老人平時在廟裡燒香拜祭,一般在重大節日會買些水果、豬肉和雞等來拜祭。
- 歷史事件
明正德八年(1513年)四月,東莞淫雨,山淇暴漲。塹頭一帶(含黎屋圍村)、梨川一帶盡遭水災。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閏五月初二日東江水漲,梨川、塹頭(含黎屋圍村)、樟村一帶白浪如山,民房毀壞甚多,避水者多聚集於城南高地。
民國十一年(1922年)9月,黃埔學生軍在東城塹頭一帶(含黎屋圍村)襲擊並擊潰叛軍陳炯明部下鄭潤祺師部。
1941年2月,溫塘黨支部把讀書會和讀報組的第一個落腳點設在溫塘黎屋圍,吸收皂上坊村民袁樹進、袁灼等進步青年加入讀書會和讀報組,後逐步擴大。
1955年7月中下旬,東江一帶連日暴雨,洪水暴漲,塹頭堤圍崩決、漫頂,黎屋圍村生產隊的農田被淹,房屋6成倒塌。
1956年9月下旬,塹頭一帶(含黎屋圍村)旱情加劇,糧食失收嚴重,民眾生活困難。黨員幹部帶領村民全力抗旱。
1957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塹頭再次遭受大洪水侵襲,黎屋圍村房屋倒塌三成多,農田被浸。
1992年,附城黨委、辦事處督辦主山烏石崗村、塹頭黎屋圍村等20多條舊村的規劃改造工作。
2002年7月,塹頭新樓、黎屋圍商業街開通(塹頭新橋街)。
2007年2月,新樓新排站建設和舊泵站的改造完成,困擾花園新村、新樓、黎屋圍一帶的內澇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地方特產
黎屋圍村特色農產品有甘蔗、鹹菜,特色傳統食品有紅團、松糕、米餅、油角、糖環、鹹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