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屋塘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塹頭社區
- 地理位置:東城街道西北部
- 電話區號:0769
- 人口數量:355 人(截至2015年末戶籍人口)
- 車牌代碼:粵S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人口,經濟,社會事業,文體事業,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歷史文化,地方特產,
歷史沿革
明朝,何屋塘村屬東莞縣文順鄉。
清朝,屬捕廳。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第七區鳳山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莞城市鳳山鄉。
1953年,屬第一區塹頭鄉。
1958年,屬附城人民公社塹頭大隊。
1983年,屬附城區塹頭鄉。
1987年,屬東莞市附城街道塹頭管理區。
1999年,屬塹頭行政村。
2002年,屬東城街道塹頭社區。
行政區劃
何屋塘村為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塹頭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塹頭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003015。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何屋塘
地形地貌
何屋塘村地處丘陵地帶,平均海拔較低。
人口
何屋塘村世居村民何姓居首位,梁姓、陳姓次之。2015年末,何屋塘村戶籍人口355人,其中男173人,女182人;80歲以上6人,最年長者91歲(女);海外留學人員1人。外來暫住人口5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20多人。
經濟
何屋塘村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植花生、橙柑橘,養殖魚、雞、鴨。1989年後隨著工業化的深入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末,何屋塘村經營電子、毛織、塑膠等,村經營總收入469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銀行存款利息等。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2015年末,何屋塘村有籃球場1個,公園1座。
基礎設施
20世紀60年代初,何屋塘村通電,1973年通自來水,1988年通電話,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2000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
交通運輸
何屋塘村有鄉道育華路經過該村。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何屋塘村始建於明代中期,因居民多姓何,在魚塘邊建房屋聚居,故取名“何屋塘”,曾用名“何屋圻”。
- 本地方言
何屋塘村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東城話。
- 傳統民居
何屋塘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存3座,主要是紅磚瓦房,建於民國時期,占地約210平方米。已破敗,無人居住。村中有古井一口,修建年代不詳。
- 土地廟
何屋塘村中有土地廟一座,始建於清代,占地面積50平方米,主要供奉菩薩、土地公。相傳抗日戰爭時期,部分駐守在何屋塘村的日本兵因戰爭失敗後脫離軍隊而無家可歸,也沒法返回國家,於是靠幫該地村民乾農活、建房屋,村民給予他們飯食來維持生活。土地廟就是當年這些日本士兵參與重建的。平時老人到此燒香拜祭,逢清明、觀音誕、佛誕等重大節日,較多婦女和老人買水果、豬肉等到土地廟拜祭,有時典禮中會邀請高僧念經作法、主持,每年還在廟外組織籌款用以辦齋宴。
- 歷史事件
明正德八年(1513年)四月,東莞淫雨,山洪暴漲。塹頭一帶(含何屋塘村)、梨川一帶盡遭水災。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閏五月初二日東江水漲,梨川、塹頭(含何屋塘村)、樟村一帶白浪如山,民房毀壞甚多,避水者多聚集於城南高地。
民國十一年(1922年)9月,黃埔學生軍在東城塹頭一帶(含何屋塘村)擊潰叛軍陳炯明部下鄭潤祺師部。
民國十三年(1924年)8月,東莞十二坊民團在塹頭瓦窯山一帶襲擊陳炯明部西路軍。西路軍反撲,民團轉移到何屋塘村後紅頭山與西路軍激戰,後不敵而退。西路軍打死村民2人。
1956年9月下旬,塹頭一帶(含何屋塘村)旱情加劇,糧食失收嚴重,民眾生活困難,黨員幹部帶領村民全力抗旱。
地方特產
何屋塘村特色農產品有鹹菜、甘蔗、橙柑、荔枝幹、龍眼乾,食品有紅團、松糕、米餅、油角、糖環、鹹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