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光南

黎光南,女,漢族,湖南零陵人,中共黨員。1937年3月生,1955年畢業於華東藥學院附設藥劑學校,分配到雲南省藥品檢驗所工作。1985年3月-1994年3月擔任原雲南省藥物研究所所長(1992年-1994年兼任黨總支書記),高級工程師職稱。1992獲國務院專家津貼,1994年3月從本所退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黎光南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南
  • 出生日期:1937年3月
  • 畢業院校:華東藥學院附設藥劑學校
  • 性別:男
個人簡介,人物特寫,成就及榮譽,

個人簡介

黎光南先後在雲南省藥品檢驗所、雲南省藥材公司中藥研究所及雲南省藥物研究所工作,從事醫藥事業及藥物研究工作近40年。1979年8月,她從省藥檢所調到省藥材公司中藥研究所工作,致力於雲南特色中藥材、三七市場推廣及新用途開發研究。1982年,先後開發了“複方三七注射液”、“宮樂栓製劑”、提供藥典標準品、“人參二醇和人參三醇”,並發表了多篇科技論文,被全國抗衰老藥物食品協會聘為“特約研究員”。1983年被授予雲南省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人物特寫

1985年3月,黎光南調任雲南省藥物研究所擔任所長職務(高級工程師)。在省委省政府大力倡導“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把雲南資源優勢轉變成為經濟優勢”的指示精神鼓舞下,提出要充分發揮雲南植物藥資源優勢,為振興邊疆民族經濟,實實在在地做點事。她帶頭深入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進行資源調查,了解到這些地區由於缺乏科學技術和文化,才形成“富有”和“貧困”強烈反差的“怪圈”,決心要充分利用研究所特有的人才優勢和雄厚的技術力量搞智力支邊,派科技人員下鄉進行橫向服務。1985年5月至1988年8月,她曾兩次奔赴麗江、西雙版納、德宏、保山、文山等縣;三次奔赴大理、楚雄,五次下河口,進行藥用植物資源調查。她的足跡,幾乎遍及全省邊疆地區的山山水水。針對藥物研究周期長、投資大的特點,她提出了在長期項目的研究過程中發展短、平、快項目。選準一些投資少、周期短、“吹糠見米”的短期收效項目,通過聯合開發,幫助邊疆地區迅速脫貧致富。
1986年3月,黎光南帶隊到西雙版納與傣醫傣藥研究所簽訂了十年友好姐妹契約,免費為他們培訓與課題有關的科技人員;與文山州勞改農場建立以“三七”開發為中心的科研掛鈎關係,為扶持民族地區進行了各種有償、無償的技術服務和技術諮詢。先後派出科技人員下鄉共100多人次,僅她本人負責或帶領科技人員完成的項目就有河口和屏邊肉桂品種的鑑定和商品桂的加工工藝、彌渡縣罐頭廠鳳梨汁發酵工藝技術;與楚雄州蠶種廠聯合開發的桑葚酒;在西雙版納、元陽、河口、瑞麗等地利用鳳梨脯加工剩餘的鳳梨皮、果心廢料,綜合利用和提煉鳳梨蛋白酶的生產工藝;為彌渡縣澱粉廠的復甦所做的大量考察和論證;膽紅素的提取工藝技術;文山州“三七系列”產品的開發研究;從蠶砂中提取葉綠素的工藝研究;人工引流熊膽汁研究及滄源縣保健茶研究等十多個項目的開發利用。

成就及榮譽

1988年完成了雲南河口肉桂研究鑑定的課題,為雲南省肉桂生產創造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獲省醫藥局科研成果二等獎。1990年,黎光南作為主要研究人員,擔任雲南人工引流熊膽科研項目的化學成分的研究工作,證明了活熊引流同殺熊取膽的藥用價值和化學成分一致,為屏邊和楚雄的熊膽粉系列藥物生產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被衛生部批准為國家中藥一類新藥,促進了醫藥生產的發展。此項成果獲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及省優質產品二等獎。為了攻克癌症,黎光南受著名軍醫黃傳貴的委託,從1990年開始,擔任“黃氏抗癌粉”Ⅰ號和Ⅱ號抗癌藥作用的研究項目總設計,提出活性成分,經裸鼠人癌模擬治療試驗,科學地證實了Ⅰ號和Ⅱ號藥物抗癌的顯著效果,於1991年和1992年通過了全軍醫藥鑑定,兩次獲得成都軍區三等獎。由黎光南主編、雲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130萬字的《雲南中藥志》第一卷榮獲首屆全國優秀文獻圖書及醫學工具書銀質獎,並獲西南、西北地區1990-1991年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1985年當選為中共雲南省委委員;1986年被授予全國醫藥系統勞動模範稱號;1990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同年,再次當選為中共雲南省委委員。1992年,她被國家醫藥總局評定為“七五”期間先進個人,並被省醫藥系統提名推薦為出席雲南省第二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的先進個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