黌門圍

黌門圍

黌門圍,當地人習慣稱“黌門圍”,因先前在此辦學堂而得名,又稱大順、大順圍。黌門圍位於龍南縣龍南鎮龍洲社區大順境內,距縣城解放橋300米。

黌門圍,稱黌門樓,又稱黌門書院,設在黌門圍內。黌門書院與福星圍相距百米。

黌門圍里的婦女都精通編織“花紋帶子”。她們不在乎掙錢,以坐在一起,邊聊天邊編織為樂趣。至今,婦女編織“花紋帶子”工藝在全縣享有名氣,經久不衰,並在編織花紋上有了發展和創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黌門圍
  • 簡介:以廖姓在縣城名店“大順行”命名
  • 特點:大順屋場密集,人氣很旺
  • 由來:清代乾隆年間晚期
大順地名以廖姓在縣城名店“大順行”命名。大順屋場密集,人氣很旺。與圍屋相配套的建築也很豪華,院落明快。這裡自古至今是個經濟活躍,人民生活很富裕的城郊。
此圍於清代乾隆年間晚期,由始祖廖運憲建造,建造大順廳廈,建造黌門圍及規模宏大的黌門樓書院,至今歷經從廖氏12世至23世,已有230餘年的建造圍屋史。廳、房、院落均用青磚、桐油石灰砌成,至今堅固光亮美觀。這座古建築牆厚高聳,壁堅美觀,圍牆布滿槍眼炮窗,十分森嚴。黌門圍所有的大門側門均為石框門,走馬樓、欄桿、門窗,做工精細,美觀。
黌門圍建有“一門三進”廳廈,圍內設有一門三進的書院一幢。
書院內課堂,戲台柱石,住房、教室依存,高牆假山依存。堅固的高牆上有形態各異、大小不同密集的槍口、炮眼。
黌門樓,是大順境內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黌門樓即書院、學堂,其建築規模很大。據介紹龍南、全南、定南的棉花均由廖運憲(號式芳)供貨批發,他由於做棉花生意發了大財。在此建圍屋,內有黌門書院、武功練池、廳廈、戲台、教室、宿舍、池塘、花園等,配套設施樣樣齊全。
黌門書院是清代教育家黃英鎮的故鄉。
傳說,清代教育家黃英鎮(正五品,解元),他的兒子黃少海(舉人),他們父子兩人終於從事教育,都曾在黌門圍里的黌門書院任教。
黌門,稱黌門樓,又稱黌門書院,設在黌門圍內。黌門書院與福星圍相距百米。
書院位於龍楊公路的東面,距縣城300多米。圍屋及書院建築面積大,有36道石框門。書院的雕刻工藝十分精細,花格窗、天花板、油彩畫,至今完好。歷經數百年的假山、花壇也仍然完好。書院裡,有戲台、大廳、教室。有師生住宅區、有寬闊的花木園,還有武功練池等配套設施。整座書院保存完好。
書院內的古槐、古柏依然枝葉繁茂,勃勃生機。黌門圍光石門框就有36道。可以看出當年建築的宏偉與輝煌。
這座圍里有廳廈二幢,住房300餘間。以前,屬二個村民十組,其中廖運憲名下,僅居黌門圍的就有60餘戶,300多人。
黌門圍里的婦女都精通編織“花紋帶子”。她們不在乎掙錢,以坐在一起,邊聊天邊編織為樂趣。至今,婦女編織“花紋帶子”工藝在全縣享有名氣,經久不衰,並在編織花紋上有了發展和創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