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鴻寧

黃鴻寧

黃鴻寧化工專家。他曾領導編制年產合成氨5萬噸氮肥廠定型設計,主持開發合成氨三催化劑淨化新工藝,組織年產30萬噸合成氨大型氮肥廠的工程設計和關鍵設備製造,卓有成績。為我國氮肥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鴻寧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15年1月18日
  • 畢業院校中山大學土木工程系
  • 性別:男
  • 籍貫:廣東南海
基本介紹,人物簡歷,人物經歷,科技成就,主持南京化肥廠擴建設計,領導編制定型設計,組織開發合成氨新流程,引進設計大型合成氨裝置,

基本介紹

黃鴻寧,高級工程師。1936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土木工程系。1947年獲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化學工程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歷任化工部氮肥設計院總工程師、化工設計院副總工程師、石油化工部規劃設計院、化工部規劃局總工程師,化工部副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中國化工學會第三十三屆常務理事。是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領導完成了年產5萬噸氨廠的定型設計和石家莊化肥廠變換、甲烷化、氧化鋅脫硫三觸媒氨合成新工藝的設計,並在全國得到廣泛採用。

人物簡歷

1932-1936年 畢業於廣州國立中山大學土木工程系。
1938-1940年 就讀於美國密執安大學土木工程系,獲碩士學位
1940-1941年 就讀於美國密執安大學化學工程系,獲碩士學位。
1945-1947年 就讀於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化學工程系,獲博士學位
1941-1951年 任永利化學工業公司駐美辦事處化學工程師。
1952-1953年 任永利化學工業公司總管理處副處長。
1953-1955年 任重工業部化工局設計公司永利寧廠擴建工程設計組組長兼總負責人。
1955-1956年 任重工業部化工局設計公司氮肥科主任工程師。
1956-1957年 任化工部化工設計院氮肥部總工程師。
1957-1958年 任化工部肥設計院總工程師。
1958-1972年 任化工部化工設計院副總工程師。
1972-1978年 任燃化部、石油化工部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
1978-1982年 任化工部規劃局總工程師。
1982- 任化工部副總工程師。

人物經歷

黃鴻寧,1915年出生於廣東省南海縣。他的父親在當時法屬殖民地安南海防經營一個製鞋作坊。童年的黃鴻寧常見法國殖民主義者耀武揚威,作惡多端,深感祖國貧弱,無力保護華僑免受欺凌壓迫之苦,極盼祖國早日富強。國民革命,北伐,使他感到歡欣鼓舞,期望回國升學。1932年黃鴻寧考入廣州國立中山大學土木工程系。1936年畢業時,他的父親和叔父支持他出國深造。1938年黃鴻寧到了美國密執安大學攻讀化學工程碩士,同時利用空餘時間繼續進修土木工程研究生課程。1940年獲得土木工程碩士學位。1941年,獲得化學工程碩士學位,並受聘永利化學工業公司任駐美辦事處化學工程師。黃鴻寧原計畫在美國一些工廠實習後,即回國參加永利化學公司的建廠工作,後因珍珠港事變未果。1943年他被借到美國鶴克(Jayhawk)硝銨廠參加合成氨試車開工,同年9月又到里昂(Lion)硝銨廠參加合成氨試車開工,並參加銅氨液的研究工作。1945年,永利公司考慮支援抗戰,需要硝酸,有意開發熱法固定氮路線,乃抽調黃鴻寧到威斯康星大學做熱法固定氮研究,組織並參加中間試驗裝置的建設和試驗。黃鴻寧藉此機會在威斯康星大學兼修化學工程,於1947年獲博士學位。因在該校學習成績很好,經教授推薦,黃鴻寧被吸收參加了Phi Lambda Epsilon化學學會和Sigma Xi學會。1947 年,永利公司為獲得美國進出口銀行1600萬美元貸款須編制擴建南京化肥廠和株洲化工區規劃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將黃鴻寧調回永利駐美辦事處擔任這項工作。永利南京化肥廠的擴建報告,原擬委託美國化工建設公司(C.C.C)編制,但該公司索要10萬美元高價。通過黃鴻寧等人的努力,擴建報告順利完成,並被批准貸款。
黃鴻寧在美國期間,曾有多次機會可到外國公司工作,能得到較豐厚的收入,但他想到祖國的建設,想到為人正派、勤奮好學、深入實際、勇於拼搏的好帶頭人、永利公司的技師長(總工程師)侯德榜博士,決定在國外只求多學點技術,多積累些實踐經驗,以利回國能更好地跟隨侯德榜為祖國化工建設服務。1951 年侯德榜函邀黃鴻寧回國參加太原化肥廠的設計。黃鴻寧從一些報導中了解到祖國正在開展建設,早已心馳神往。加上當時抗美援朝戰爭已起,他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應當回國報效,便毅然停止了手頭工作,不辭長途跋涉,輾轉英、法、比、德、意等國,於1951年底回到祖國懷抱。
1953年,黃鴻寧在重工業部化工局設計公司任永利寧廠擴建設計組組長兼工程總負責人,主持擴建設計,為該廠由日產80 噸氨擴大到140噸氨作出了重要貢獻。此後至1982年,黃鴻寧歷任化工局設計公司氮肥科主任工程師,化工部化工設計院氮肥部總工程師,化工部氮肥設計院總工程師,化工部化工設計院副總工程師,燃化部、石化部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化工部規劃局總工程師等職,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工程的設計與規劃任務。
50年代末,為了在全國加快化肥工業建設,大力增產化肥,黃鴻寧受命組織編制了可重複套用的年產5萬噸氨和1萬噸氨的氮肥廠定型設計。幾年間採用這兩套定型設計“因地制宜”建成了一大批工廠,順利投產,對我國氮肥工業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60年代初,化工設計院受命採用三新催化劑技術編制年產6萬噸氨的工程設計。這種三新催化劑技術即以氧化鋅脫硫、低溫變換、甲烷化3種催化劑淨化合成氣的新技術。黃鴻寧作為領導成員之一,參加了三新催化劑的研製、中試到工廠試用的全過程,為取得這項重大技術成果起了重要作用。
1966年,黃鴻寧參加組織編制年產20萬噸大型合成氨裝置設計,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擾,被迫中斷。1973~1975年間,黃鴻寧會同有關部門,共同組織設計、製造、建設了年產30萬噸合成氨的大型氮肥廠。
1969年以後,黃鴻寧在工作中碰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多了起來,不但他熟悉的化肥工業中出現了許多新技術,還有他以前接觸得比較少的石油化工方面的工作要他去做。面對新形勢,他始終精神飽滿地投入工作和學習。自己不清楚的,就虛心請教,聽取有經驗、懂專業技術的同志的意見。更多的是找資料、技術書籍深入鑽研,擴大知識面,在工作中不斷前進。1969~1972年,他協助完成了天然氣制乙炔、丙烯腈、乙烯等多項設計工作。
1972年起,我國陸續引進幾批成套技術,黃鴻寧擔任與美商談判的技術負責人。他多次與外國企業談判,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出國考察。他總是事前作好充分準備,帶著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堅持多交朋友、廣集信息和資料,“為我所用”,處處為國家利益著想。他以豐富深厚的專業技術知識和高度負責的精神,完成了領導交給的各項任務。
1982年黃鴻寧調任化工部副總工程師後,工作面更廣,任務更重。雖然他年事漸高,但仍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完成部領導交給他的任務。1981年,我國石油年產量增長到1億噸,為了合理使用這一寶貴的資源,他曾提出“用好1億噸油”的提案,受到國家有關部門重視,在同有關方面共同努力下,做出了很有指導作用的規劃方案。
黃鴻寧曾任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曾當選為中國化工學會常務理事和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副理事長。曾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化工卷》編委兼無機化工部分主編。
“文化大革命”中,黃鴻寧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但從未動搖過對共產黨、對祖國和對人民的信心。1985年,他在古稀之年實現了多年的心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黃鴻寧遵循周恩來總理關於“活到老,學到老,為人民服務到老”的銘言,繼續為化學工業的發展作貢獻。

科技成就

主持南京化肥廠擴建設計

1952年,黃鴻寧在永利化學工業公司總管理處基建處任副處長。1953年調到當時重工業部化工局設計公司,任永利寧廠(後改名南京化肥廠)擴建設計組組長兼工程總負責人。黃鴻寧以能直接為祖國化工事業工作而自豪,更對自己曾多年規划過的這個化肥廠擴建工程能夠很快實現感到欣慰。他同設計組的同志一道發揚勤儉建國的精神,艱苦奮鬥,工作很出色。為了取得較確切的設計數據,他在工廠現場對大量生產數據進行了詳盡的調查統計和分析驗算。他要求設計在技術上要合理、可靠、節約經費,還要儘可能地利用庫存的設備材料。他多次解決了材料代用中的技術問題。對於銅液洗滌塔,上級原批准採用錦西的1台高壓設備,但經過黃鴻寧對南京化肥廠原有的銅洗塔進行核算,認為有潛力可挖,能滿足擴建要求,決定不再外調,從而節約了不少投資。對擴建所需的一些其他關鍵設備,他也進行了深入細緻的鑽研,如自力更生製造煤氣爐和高壓循環機,改造兩台液氨罐作水洗塔等,他都和設計組的有關同志反覆研究,並多次與現場技術人員探討,作出了正確的決策。這項由日產80噸氨擴大到140噸氨的工程,在設計組和工廠廣大職工的共同努力下,不但按期完成了設計和施工,而且工廠投產後1年內就順利達到了設計的產量指標和各項技術經濟指標,證明設計質量是優良的。
南京化肥廠的擴建成功對增加我國化肥供應和增強我國化工設計實力起了很大作用。

領導編制定型設計

50年代末,為了增產化肥,加快建設速度,化工部領導提出了編制可重複套用的定型設計的任務。要求這種定型設計能“因地制宜”地結合各地的具體情況作少量補充、調整,就可做出工程設計,進行施工,從而得以省力省時,保證質量,達到成批建廠的目的。黃鴻寧領導編制了年產5萬噸合成氨的省級和1萬噸合成氨的專區級氮肥廠的定型設計。在工作中,他十分注意工藝流程、技術及設備等方面的每一項抉擇,都盡力結合當時的國力和國情,認真研究,先後提出和支持了不少重要改進意見。例如:有同志建議變換系統增加熱水加熱器,以提高蒸汽回收量,他進行了反覆研究,認為切實可行,決定採用。他通過研究提出,將兩台合成氣壓縮機和兩台循環壓縮機的基礎,分別合併起來,實行後,對壓縮機轉速由125r/min提高到150r/min創造了好條件,使打氣能力增加了20%。他還提出:增加高水位水封,切斷變換氣氣櫃,以利提高壓縮機進口氣壓力,增加打氣量;銅液塔填料改用鮑爾環,增加處理氣量等等。這些意見實施後,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個定型設計的建設投資和生產成本都較低,經各省、市因地制宜修改後可據以建廠,所附設備圖紙也可據以製造設備,對於加快當時氮肥廠的建設起了很大作用。
省級氮肥廠是我國第一批自行設計、自製設備、自行施工安裝的較大的工業建設工程,在設備製造以及施工、安裝過程中碰到許多與設計有關的問題,有的必須在設計過程中甚至設計之前解決,如材料代用、材料檢驗方法和標準、部件加工精度要求等。這些都由黃鴻寧代表化工設計和技術部門及時與各有關方面聯繫解決。制訂和修訂設備、材料的製造與驗收標準,黃鴻寧原來對這方面工作不太熟悉,但他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鑽研有關技術資料,虛心向有經驗的同志請教,聽取意見,再經過仔細研究分析,及時同第一機械工業部有關單位的同志聯繫並共同努力,逐一解決了這些問題,使工程設計和施工得以順利進行,同時也為後來的建設工程積累了一大批基礎技術資料。

組織開發合成氨新流程

60年代初期,國外出現了用氧化鋅脫硫、低溫變換配甲烷化3個新催化劑取代銅液洗滌淨化原料氣的新工藝流程。這套新技術,可以大大降低投資和生產成本。但在我們成套引進合成氨項目的談判過程中,義大利與英國廠商都不能提供這種新技術。在化工設計院副院長陳冠榮倡導和組織開展了小型試驗的基礎上,化工部決定在國內自行研究開發,並責成化工設計院編制年產6萬噸合成氨的新流程設計。
1964~1968年,黃鴻寧作為三新催化劑新工藝開發領導小組組長之一,領導從研製、中試到工廠使用的全過程。上級領導要求用項目帶科研,以加快攻關進度。這項工作難度很大,化工部的研究院、工廠、設計院以及中國科學院參加這項工作的所有科技人員,齊心協力,奮力拚搏。黃鴻寧在工作中,除履行領導職責外,還出了很多主意,在技術上起了重要作用。他看到甲烷化催化劑用天然硅藻土作載體,性能不易掌握,提出改用氧化鋁代替硅藻土,以利載體規格化,也有利將來從廢催化劑中回收貴重金屬;在生產流程方面,黃鴻寧提出先脫CO2,後進低溫變換的主張,這對以煤或重油為原料的工廠,既可以節約蒸汽,又能減少在甲烷化時氫氣的消耗量;在設備方面,他也提出許多改進意見。例如:對脫硫泵的結構設計,他提出將機械密封由多彈簧改為單彈簧,葉輪改封閉式為半開式,在泵前加過濾器等等,解決了懸浮硫的堵塞問題。在北京化工實驗廠的中試裝置建設和試車過程中,黃鴻寧深入現場,參加倒班,做了許多具體工作。尤其在採用新流程的第一個生產廠——石家莊化肥廠(第三期工程)建設進程中,他親任開工隊隊長,在現場蹲點2年,直到正常投產。
這個自力更生開發成功的三新催化劑淨化流程和合成氨系統工程建設投產成功,是科學研究、設計、試製及試用單位通力合作的典範。它創造出了使科研成果很快轉變為工業化生產的經驗,得到了領導部門的讚許和表揚,並使廣大化工科技人員增強了自信心,鼓舞了士氣。這一新流程隨即在國內得到推廣,並在技術上為以後發展以天然氣和油為原料的合成氨工廠打下了基礎。1978年合成氨三新催化劑淨化流程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引進設計大型合成氨裝置

為了降低單位產品投資和成本,合成氨裝置日益向大型化發展。1966年初,經化工部同意,黃鴻寧等組織全國力量著手編制以天然氣為原料,年產20萬噸合成氨裝置的設計,準備用於瀘州天然氣化工廠的擴建工程。在設計方案中,他們通過研究,決定採用許多新技術:天然氣一段轉化壓力由25千克/平方厘米提高到35千克/平方厘米;採用3個新催化劑淨化代替銅洗;二氧化碳的脫除與尿素生產聯合,取代G-V法脫碳;合成塔副產蒸汽;壓縮機全部用離心式,並用蒸汽透平驅動。對於這些新的工藝和設備所需的試驗項目,也作了安排。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這項工作被迫中斷。
1972年開始,國家準備引進一批大型氮肥廠成套技術,化工部安排黃鴻寧擔任與美商談判引進年產30萬噸合成氨裝置的技術負責人,並負責初步設計的審查。通過黃鴻寧和有關同志深入、細緻、認真的工作,他負責主談的從美國凱洛格公司引進成套技術的幾個項目,經以後建成投產考核證明,技術經濟指標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而價格比起其他幾套引進裝置來則是最低的。
1973~1975年,黃鴻寧代表石油化工部與第一機械部和上海市聯合組織國內設計並製造關鍵設備,建設以輕油為原料的年產30萬噸合成氨的大型氮肥廠。該廠建在上海吳涇化工廠內。這樣一項規模大、技術新、內容複雜的工程,從設計、製造、施工、試車到生產的全過程完全由中國人自己負責,這是第一次系統實踐,其中有不少開創性的工作,且有許多困難和問題,黃鴻寧總是盡最大努力同大家一起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議,為這個工廠的建成投產,為我國化肥工業和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