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遠(志願軍原戰俘營醫生兼翻譯)

黃遠(志願軍原戰俘營醫生兼翻譯)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遠,祖籍廈門,1919年出生在廣東汕頭,先後就讀於廈門英華高中和英華書院高中、國立中正醫學院。抗美援朝期間隨軍當軍醫兼翻譯,後來因病回國。著有中篇小說《總有一天》。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人物事件,評價,

人物經歷

黃遠祖籍廈門,1919年出生在廣東汕頭,就讀於廈門英華高中。抗日戰爭爆發後,廈門淪陷,他投靠在廣州海關的父親,續讀於英華書院直至高中畢業,此時他已經能用英語熟練對話及寫作。
日軍占領香港後,他隨父親搬遷到上海租界。恰好國立中正醫學院到租界招生,黃遠名列前茅,才得以繼續接受高等教育。
上海解放後,他懷著報效國家、為人民奉獻一生的堅定信念,參加南下服務團隨軍入閩。當時在南下大軍中,擁有高等醫學學歷者鳳毛麟角,因而他被分配到省立第三醫院,後更名為晉江專區第一醫院(現泉州市第一醫院東街院區)。在這裡,黃遠得以施展才華和抱負。
後來,泉州市第一醫院開設了傳染科,主要治療肺結核病,黃遠在這裡成了主力。他的醫術精湛且不怕髒不怕累,因而許多病人都指名要“黃醫生”。
他休假時,常應邀出診或遇上門求醫。晉江陳埭湖中村的張金慶老人四處尋醫,久病未愈,已抬到祖廳,其子女不願放棄,請黃遠到家中為其診治。黃遠當場進行救治,再輔以藥物,老人竟又活了13年,其子女深感無以為報。
1951年,黃遠參加抗美援朝戰爭,隨志願軍當軍醫兼翻譯。他說:“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才能跟戰場上投降的戰俘交流。”
1952年11月,黃遠結核病復發,回國休養。
休養期間,抗美援朝的經歷一幕幕閃現,黃遠文思泉湧,一篇篇英文通訊落筆而就。1956年,《人民文學》刊載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說《總有一天》,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福建省作家創作的首部中篇小說。
而今,在黃遠老人的家裡,還保存著他與彼得的合照,以及20多年前載有相關報導的報紙、光碟等資料。老人有些迷糊後,家人擔心這些珍貴的資料丟失,便將其鎖在一個玻璃櫃中。家人笑著說,一說起朝鮮,老人就會唱起,“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人物事件

英國第二十九旅的一批英軍俘虜中,年僅19歲的彼得·勞雷患了大葉性肺炎,病情十分嚴重,黃遠請示團長把全團僅有的10支青黴素全部用上,彼得終於得救了。搬出診所後,彼得和黃遠同吃同住,無話不談,度過了一年多時光。
1980年,黃遠在參加廣交會期間結識了一位名叫莫朗尼的英國商人,他把這件事告訴了一位記者朋友,隨後英國報紙便以《一個中國醫生在找他救的人》為題報導了這個故事。見報後,彼得立即趕往報社,從而得到了黃遠的通信地址,便開始給黃遠寫信。1985年,黃遠終於收到了彼得的第一封來信。
時隔37年之久的1988年,黃遠與彼得在廈門機場重逢了。
彼得夫婦原計畫在中國呆四天,後來在黃遠家裡住了21天,彼得回國後常常來信問候黃遠,彼得說,黃遠就是他的一個居住較遠的親人,一個使他明白很多東西的兄長,許多年來,彼得曾多次來到泉州看望這位中國兄長。

評價

半個多世紀前的那場戰爭,使遠隔千里之遙的不同民族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是當年的發動者所沒有意料到的央視網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