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讓三

黃讓三,男,1902年出生,湖南省寧鄉縣人,革命烈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讓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南省寧鄉縣
  • 出生日期:1902年
黃讓三,1926年1月進入黃埔軍校第4期學習,曾參加北伐戰爭,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在南昌城打響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在起義過程中,黃讓三隨朱德部隊激戰沙場,後經臨川、宜黃、石城南下,在福建壬田打敗錢大鈞、黃紹竑部的阻擊占領會昌,再回師瑞金,轉汀州、上杭,經永定、峰市向粵東挺進。於9月20日進入大埔縣城茶陽鎮。兩天后開赴大埔三河壩。為掩護主力南下潮汕,朱德、周士第、李碩勛部留駐三河壩。10月1日至4日,部隊與敵鏖戰,戰鬥中黃讓三負傷。10月4日清晨,隨部隊取道河腰,經湖寮、百侯,撤至楓朗時,黃讓三與負傷的二三十名傷員奉命留在大埔,由中共大埔縣部委負責治療。黃讓三傷愈後與當地革命武裝的領導同志賴釋然等取得聯繫,此後便在大埔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與廣大人民一道開展革命鬥爭。
中共大埔縣部委對三河壩戰役後留在大埔繼續堅持鬥爭的戰士很關心,儘快幫助他們熟悉情況。黃讓三從黨組織的介紹中得知:大埔是農民運動開展得比較好的一個縣,大部分農村有了農會組織。太寧農會通過向民眾募捐和向祖嘗攤錢購槍,成立了大埔第一支農民武裝——太寧自衛隊。隨後,大埔還成立了以饒龍光為團長的大埔農民自衛軍獨立第一團。黨組織根據黃讓三來自正規軍、有較豐富的軍事鬥爭知識這一情況,安排他負責指導農民自衛軍的工作。
10月上旬,中共大埔縣部委決定對農民自衛軍進行整編。黃讓三隨同護送傷員的自衛軍獨立第一團二營的部隊來到了埔南的桃源東瓜坪村。隨後獨立一團一營的戰士在大埔縣城一一茶陽鎮與商團軍激戰後亦取道太寧轉移至桃源東瓜坪村集中。兩營部隊匯合後,進行了整訓。縣部委安排黃讓三上軍事課,組織學習政治理論、軍事知識。整訓一個月後,部隊的政治、軍事素質大大提高。大埔農民自衛軍獨立第一團整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東路第十五團。黃讓三任十五團軍事教官兼第一營營長,成為大埔革命軍的主要軍事領導人之一。
1927年11月,中共大埔縣部委根據上級關於“開展年關暴動”的指示,在桃源郭氏學校召開了代表會議,將中共大埔部部委改為縣委的同時,著重討論了“高陂年關暴動”的有關事宜。12月下旬,縣委繼續開會,進一步落實“高陂年關暴動”的部署。
1928年元旦,在羅欣然和李明光及黃讓三、羅法勝、賴釋然等人的共同指揮下,第十五團主力和農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攻高陂重鎮。暴動隊伍迅速占領了區署。鎮壓了反動頭子張作勵;殲敵數人;收繳了物資一批,並打開糧、鹽倉救濟貧苦民眾。頓時,高陂街頭巷尾到處洋溢著歡慶勝利的喜悅氣氛。黨和人民軍隊的形象在民眾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占領高陂鎮後第二天,召開民眾大會,成立了高陂蘇維埃政府,第三天,國民黨潮安駐軍沿韓江北上“進剿”高陂。黃讓三在羅欣然、李明光等領導下,率隊伍撤出高陂鎮,向光德澄坑轉移,組織光德澄坑暴動,然後西渡韓江,襲擊銀江警察所、攻打洲瑞大坪等地,後旋即轉移河東。1月20日,部隊紮營大埔平原五家畲。由於領導輕敵,次日凌晨,縣委機關和團部遭敵襲擊。在敵兵包圍的危急情況下,黃讓三和李明光等主要領導鎮定地率部隊突圍後轉移至大埔岩上銀湖一帶。為了貫徹省委指示,總結經驗教訓,縣委在平原北坑“通德流芳”的宅院裡召開了縣委擴大會議。會議總結了經驗教訓,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最後改組了領導機構,賀遵道被選為縣委書記,黃讓三當選為縣委委員。同時,改組了十五團的領導,李明光任團長,團參謀長羅欣然調任東江特派員兼豐順縣委書記。由黃讓三接替羅欣然十五團參謀長職務,仍兼任第二營營長。
對於工農革命軍的一系列活動,國民黨當局大為震驚。高陂、西河、大麻、百侯等地的巾侯等地的反動當局紛紛組織團防,到處搜捕革命人士,燒殺搶掠。為了打擊埔東反動勢力的氣焰,縣委研究決定:乘5月3日地主豪紳慶賀"民團成立"之際,舉行百侯暴動。5月2日,黃讓三和丘宗海、李明光等與百侯區委、工會負責人丘榮泉、楊學松、楊綸經等人舉行秘密會議,詳細研究了暴動的整個部署。3日凌晨,十五團主力和百侯縫業工人、教師及埔東赤衛隊600多人配合,兵分兩路進擊。在黃讓三和李明光等人指揮下,襲擊百侯區署和民團總部。暴動隊伍以摧枯拉朽之勢猛擊敵人,不到一個鐘頭便入占了區署,並鎮壓了楊竹史、楊大目,繳獲了槍枝彈藥一批。暴動勝利後,成立了百侯區人民政府,工農革命軍貼出了布告。賴釋然等先後在百侯、楓朗召開民眾大會,既慶祝勝利,又發動民眾繼續參加革命鬥爭。會後即出擊溪背坪民團黃子愈所部。鬥爭浪潮威震埔東。國民黨縣長梁若谷聞報調集軍隊趕到百侯等地時,黃讓三和李明光、丘宗海等率領武裝隊伍則已進擊大東、雙溪,與饒平之北、平和之西各地武裝鬥爭相互配合,多次暴動,初創了饒和埔邊的割據局面。
高陂、百侯暴動的槍聲如同一聲春雷,響徹大埔的東、西、南、北,黨領導的武裝鬥爭烈火迅速在大埔各地燃燒。大埔國民黨當局驚恐萬狀,匆忙拼湊了“戡亂委員會”,通令各區鄉成立“治安委員會”,並糾集地痞,強拉壯丁,組織民團,修築工事,大搞聯防。頓時,大埔境內腥風四起。為了避敵鋒芒,黃讓三同李明光、丘宗海等率領十五團轉移至饒和埔邊的深山密林里堅持活動。
5月下旬,閩系軍閥張貞、粵系軍閥徐景棠進一步勾結,用兩個團的兵力,再湊集邊縣地方武裝,“圍剿”十五團及埔東赤色游擊區,企圖消滅大埔革命武裝。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大埔縣委和十五團的領導及時在大東樟樹潭溫仰春家召開緊急會議。黃讓三參加了會議,並與到會者一起分析了形勢。大家認為:鑒於兩省敵軍重兵“圍剿”埔東,應避敵轉移,決定分兵東、西、北三路,北路一小部分向永定方向轉移,堅持在閩粵邊活動,十五團主力為西路轉移至敵人勢力較薄弱的韓江西岸梅、埔、豐邊開闢新區。為了牽制敵人,掩護主力西渡韓江,黃讓三率領一部分精兵匯合農民赤衛隊為東路軍堅持在埔東活動。
會後李明光、丘宗海等率領縣委機關和十五團主力取道高陂宋公坑渡口西渡韓江進入梅埔豐地區活動。黃讓三率領精兵在埔東石雲、平原一帶與強敵周旋,頻繁出擊。在殘酷的曲折鬥爭中,黃讓三能征善戰,智勇兼備,成為深受大埔工農革命軍擁戴的主要指揮員之一。
1928年8月13日,黃讓三率領的一百四十多名戰士及從四面八方匯集在楓朗下賢巢的山嶺上,準備休整後迎接新的戰鬥。由於叛徒的出賣,部隊的行蹤被駐紮在高陂的反動軍隊窺悉。旋即集結隊伍並糾集北抗民團200多人,星夜起程,前來“圍剿”。
8月15日黎明, “圍剿”工農革命軍的敵人已集結在下賢窠的周圍,並乘我軍撤崗換哨之隙,一擁而上,突然包圍了革命軍的營地,情況非常危急。關鍵時刻,黃讓三置個人安危於度外,沉著指揮。他部署部隊分南、北、西三路突圍。為了掩護戰友們順利轉移,黃讓三帶領管訓庭、管娘姻等精幹戰士鳴槍擊敵引敵西追,以掩護南、北兩路的戰友突圍。槍聲中敵人誤認為西撤的黃讓三等人是部隊的主力,便集結強兵,窮追不捨。南、北兩路的戰友得以減輕壓力,順利突圍後轉移出去。當黃讓三等巧突敵圍退至西方山頂時,敵人方知上了大當,再分兵追擊另二路為期已晚。敵我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槍戰。在敵人密集的槍聲中,戰士管訓庭飲彈犧牲,黃讓三腳負重傷。為了阻擊敵人,他忍痛持槍,彈無虛發地迎戰,斃敵三名。隨即乘敵人混亂之機,黃讓三與戰友一起撤退。黃讓三退至王蘭大陂坑時,已彈盡人疲,並與戰友們失去了聯繫。他躲在荊棘叢中,以待避過敵人後再找戰友。但尾追的敵人在荊棘叢中搜出了身負重傷的黃讓三。敵人為了向其主子報功領賞,兇殘地砍下了他的頭顱。黃讓三這位中華民族的好兒子,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他犧牲時年僅25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埔人民為了紀念黃讓三烈士獻身大埔革命和武裝鬥爭的精神,把他的忠骸重新安置在大埔縣百侯鎮月形峰上的革命烈士碑下,以慰烈士英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