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植株
根
主根單一,狹紡錘形、垂直,半木質或木質化;根狀莖粗短,直立,半木質或木質,常有細的營養枝,枝上密生葉。
莖
莖通常單生,稀2-3枚,高40-90(-130)厘米,紅褐色或褐色,有縱紋;常自下部開始分枝,枝長10-20厘米或更長,下部分枝開展,上部枝多斜上展;莖、枝幼時被灰白色或灰黃色絹質柔毛,以後脫落。
葉
基生葉與營養枝葉兩面被灰白色絹質柔毛。葉近圓形、長卵形,二至三回羽狀全裂,具長柄,花期葉凋謝;莖下部葉初時兩面密被灰白色或灰黃色略帶絹質的短柔毛,後毛脫落,葉長卵形或橢圓形,長1.5-3.5厘米,寬1-3厘米,二至三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3-4枚,再次羽狀全裂,每側具小裂片1-2枚,小裂片狹線形,長3-5毫米,寬0.2-1毫米,不再分裂或具1-2枚小裂齒,葉柄長2-4厘米;中部葉初時兩面被短柔毛,後脫落,葉長圓形或長卵形,長1-2厘米,寬0.5-1.5厘米,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具裂片2-3枚,不分裂或再3全裂,小裂片絲線形或為毛髮狀,長4-8毫米,寬0.2-0.3(-0.5 )毫米,多少彎曲;莖上部葉與分枝上葉及苞片葉3-5 全裂或不分裂。
花
頭狀花序近球形,稀近卵球形,極多數,直徑1-1.5(-2)毫米,具極短梗或無梗,基部有線形的小苞葉,在分枝上偏向外側生長,並排成復總狀或複穗狀花序,而在莖上再組成大型、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總苞片草質、卵形,背面綠色、無毛,邊緣膜質,中、內層總苞片長卵形或橢圓形,半膜質;花序托小,凸起;雌花5-7朵,花冠狹圓錐狀或狹管狀,冠檐具2裂齒,花柱線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4-10朵,不孕育,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花柱短,先端膨大,2裂,不叉開,退化子房不明顯。瘦果倒卵形或長圓形,褐色。花果期7-10月。
分布範圍
遍及全國,東部、南部省區分布在中、低海拔地區的山坡、曠野、路旁等,西北省區分布在中、低海拔至2 800米的地區。西南省區最高分布到3 800(-4000)米地區,在半乾旱或半溫潤地區的山坡、林緣、路旁、草原、黃土高原、荒漠邊緣地區都有,局部地區構成植物群落的優勢種。為歐、亞大陸溫帶與亞熱帶地區廣布種。朝鮮、日本、伊朗、土耳其、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蘇聯及歐洲東部和中部各國都有。模式標本采自匈牙利。
別稱
豬毛蒿(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石茵陳、山茵陳、西茵陳、北茵陳(本草綱目),野,同蒿、白蒿(救荒本草、植物名實圖考),掃帚艾(廣州植物志),土茵陳(南方省區俗稱)、東北茵陳蒿(東北、華北省區俗稱),濱蒿(西北省區俗稱),白頭蒿(河北),香蒿(河北陝西),臭蒿(河北、內蒙古),米蒿(內蒙古),棉蒿、沙蒿(山西),白毛蒿、灰毛蒿、毛濱蒿(吉林),黃蒿(內蒙古、黑龍江、吉林),小白蒿(陝西),迎春蒿、黃毛蒿(甘肅),白茵陳、白青蒿、毛毛蒿(四川),絨蒿(廣西),“阿各弄”、“伊麻乾一沙里爾日”、“雅曼一沙里爾日”(蒙語名),“亞布泉”(維吾爾語名),“阿仲”(四川西部藏語名),“察爾旺”(青海藏語名)。
主要性狀
本種在北溫帶與高寒地區為一、二年生草本,根垂直,莖單生;而在稍溫暖地區則為多年生草本,其主根雖然亦單一,垂直,狹紡錘狀,但地下部分經冬不死,當年生莖冬季枯死後,翌年春天又從根部萌發出新的地上莖,因此地上莖多2-3枚或數枚。
本種外形近似於茵陳. A. capillaris Thunb.,過去也有學者將本種作為茵陳蒿的變種A. Papillaris Thunb. var. scoparia (Waldst. et Kit.) Pamp.。與茵陳蒿的區別在於本種為多年生或近一、二年生草本,莖基部葉二至三回羽狀全裂;中部葉長圓形或長卵形,一至二回羽狀全裂,小裂片細,為狹線形、細線形或毛髮狀;頭狀花序小,直徑1-1.5(-2)毫米,在分枝上排成復總狀或複穗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大型開展的圓錐花序。基生葉、幼苗及幼葉等入藥,民間稱“土茵陳”,化學成分、功用等與“茵陳蒿”同。據考證:古本草書如《政和本草》、《本草綱目》等書中稱“北茵陳”、“山茵陳”、“西茵陳”及“石茵陳”等可能都是本種。亦作青蒿(即黃花蒿)的代用品。
主要價值
飼用價值
黃蒿為中等飼用植物。青鮮狀態綿羊、山羊和駱駝稍食,乾枯後樂食或喜食。牧民反映,羊最喜食,食後易
上膘。馬與牛採食較差,青鮮時稍採食,花期不食,乾枯後又稍食。在開花期刈制的乾草各種家畜均樂食。
內蒙古阿拉善地區的牧民,常在多雨年份川割貯備,作為冬春幼畜的補餵飼草。據在內蒙古地區測定,黃蒿的可食性係數如表118—1。黃蒿具有較高的
營養價值。據分析,它的粗蛋白質含量較高,在花期以後則下降甚多,
灰分的含量較少。本種可作放牧利用,在花期可刈制於草。此外,黃篙全株可提取芳香油。幼苗可入藥,有消炎利尿作用,能治
黃疸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