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萎病

黃萎病

植物黃萎病是危害較為嚴重的維管束病害,其病原菌主要為大麗輪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和黑白輪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為半知菌亞門、淡色孢科、輪枝菌屬。

黑白輪枝菌的適宜生長溫度比大麗輪枝菌低。在茄科植物及首稽等植物上報導較多;而大麗輪枝菌由於寄主極其廣泛,對高溫和劇烈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強,所以在棉花等眾多感染黃萎病的植物上主要報導的均為大麗輪枝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萎病
  • 別名:Cyanosis
  • 拉丁文名:CYANOSIS
  • 英文名:greensickness
  • :半知菌亞門
  • :淡色孢科
  • :輪枝菌屬
症狀:,病原:,植保管理:,

症狀:

露地栽培,從定植後1個月左右開始,地上部位出現病症,一直到收穫結束時持續發病。最初,下部葉片局部萎蔫,葉邊上卷。過2—3天后,病部由黃白色轉為黃色。葉片邊緣變色較多,以小葉脈為中心呈楔形。接下來,變色部位逐漸擴大,整片小葉黃變,慢慢褐變枯死。病害加重時,上部葉片也依次發病枯死,並導致下部葉片慢性枯萎。因此,病株株高降低、果實的坐果及生長明顯受影響。剖檢病株葉柄和整,可見導管部有黃褐變。

病原:

在日本,除了番茄之外,還對侵染茄子、青椒、白瓜。甜瓜、草詩、秋葵、白菜、蘿蔔、蜂斗菜、土當歸、刺老芽、黃豆、菊、薔薇等,寄主十分廣泛。該病菌對番茄的病原性有不同的系統,分為3個致病型,除了菌絲之外,還形成分生孢子和菌核。菌核為菌絲的孢子分裂所生成的持久性器官,在病株上大量生成,並以菌核形態在土壤中越冬。這些菌核同病株殘渣一同藉助風雨傳播,向周圍擴散。另外,染病幼苗還可將病菌帶到非發病地區。當幼苗移栽後,菌核即萌發芽管長出菌絲,由根的頂尖部位和傷口處侵染植株。侵入植株體內的病菌,主要在導管內繁殖,阻礙水分的上升並產生毒素,導致植物萎蔫。

植保管理:

該病害發病適溫在25℃左右,氣溫達到22~28℃時易發病,在 20℃以下的低溫和 30℃以上的高溫下難以發病。因此,在山間地帶的夏秋番茄栽培及平地的露地栽培發病較多。番茄連作田及同茄子、草莓、土當歸時輪作頻率高的地塊發病率較高。床上消毒不徹底導致發病時,為害特別嚴重。 目前,有許多抗性品種在出售。同時,還要注意避免番茄的連作或同茄子等輪作,並及時消毒床土。發病多的地塊,應消毒土壤或栽培抗性品種。
一、剷除零星病區、控制輕病區、改造重病區
二、種子消毒處理
黃萎病
三、保健栽培。減少辛硫磷、甲胺磷等有機磷農藥用藥次數及濃度,防止棉株受藥害降低自身抗病力。不要偏施、過施氮肥,做好氮磷鉀配合施用,注意增施鉀肥,提高抗病力。改善棉田生態環境使棉田土溫較高,但濕度不宜過大,忌大水漫灌,可減少發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