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黃萎病

向日葵黃萎病

向日葵黃萎病,病原稱黃萎輪枝菌或黑白輪枝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主要發生在成株期,低洼地、種植密度大易發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向日葵黃萎病
  • 病原中文名:黃萎輪枝菌、黑白輪枝菌
  • 病原拉丁學名: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old.
  •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 病原類型: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向日葵
  •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維管束
為害症狀,病原特徵,發病傳播,防治方法,地理分布,

為害症狀

主要在成株期發生,開花前後葉尖葉肉部分開始褪綠,後整個葉片的葉肉組織褪綠,葉緣和側脈之間發黃,後轉褐;後期病情逐漸向上位葉擴展,橫剖病莖維管束褐變。發病重的植株下部葉片全部乾枯死亡,中位葉呈斑駁狀,嚴重的花前即枯死,濕度大時葉兩面或莖部均可出現白黴。

病原特徵

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old.稱黃萎輪枝菌或黑白輪枝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不產生微菌核而形成黑菌絲,菌絲分隔、膨大,胞壁增厚形成厚垣孢子狀至念珠狀黑菌絲。在病部老熟分生孢子梗基部變暗色是其獨有特徵。分生孢子長卵形,大小3~7×1.5~3(μm),有時具1隔膜。生長適溫20~22.5℃,高於30℃不能生長。此外有報導Verti-cilliumdahlia。Kleb.稱大麗菌輪枝孢,也是該病病原。病菌休眠體為微菌核,是由菌絲分隔、膨大、芽殖形成形狀各異的緊密的組織體,大小35~215×21~69(μm)。孢子梗常由2~4層輪枝和一個頂枝組成。每輪有小枝3~4根,每小枝頂生一至數個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長卵圓形,無色單胞,大小2.3~9.1×1.5~3.0(μm)。

發病傳播

病菌在土壤、病殘體和種子中越冬。種子果皮帶菌,胚和胚乳不帶菌。病菌在土中可長期存活。播種後病菌從傷口或幼根直接侵入發病,潛育期一般為7天。病菌生長溫度10~33℃,以23℃最適。重茬年限越長發病越重。低洼地、種植密度大易發病。

防治方法

(1)種植抗病品種如長嶺大棵、Sunbred277等。
(2)與禾本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
(3)病殘株應清除出田間燒毀。
(4)藥劑拌種用50%多菌靈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5%拌種,也可用80%抗菌劑402乳油1000倍液浸泡種子30分鐘,晾乾後播種。還可用農抗120水劑50倍液,於播種前處理土壤,每667m2用對好的藥液300L。
(5)必要時用20%萎銹靈乳油400倍液灌根,每株灌對好的藥液500ml。

地理分布

常發生於東北的遼寧、吉林、西北的內蒙古、甘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