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茅岡
- 地理位置:山東省諸城市常山
黃茅岡,位於常山東南山腳,扶河岸邊,是蘇軾“密州出獵”地,伸出一處蜿蜒近8公里的黃茅岡,黃草遍野,禽獸出沒,為一片蜿蜒起伏的低矮山岡。古時茅草叢生,故名“黃茅岡”。是一處理想的圍射獵場。千古絕唱《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
在雲龍山腳下的“黃茅岡”三字原來是由明代哲學家王守仁題,因為字型受自然環境因素影響,漫漶不清。清代乾隆皇帝到徐州閱河時,重新書寫了“黃茅岡”三個大字。在長3米高1米的磨光峭壁上,每字長約80公分,寬約50公分,字型正楷,端莊有力,可見乾隆皇帝的功力不凡。(註:1953年漢字改革後,“岡”同“崗”...
黃茅岡 《黃茅岡》是明代程敏政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黃茅岡 艤棹來登亂石岡,幾間茅屋水天長。桑原麥壟人行處,曾是蘇公舊獵場。
黃茅岡摩崖題刻位於雲龍山北峰西北角,刻在一面斷崖上,碑框長3 米、高1米。“黃茅岡”三字原為明代哲學家王守仁所題,後字型由於年代久遠,風雨剝蝕,漫漶不清。文物歷史 清乾隆帝到徐州閱河時重書。三字每字長0.8 米,寬0.5 米,字型正楷,端莊有力。黃茅崗原植被不多,亂石縱橫,茅草叢生,被名為黃...
《黃茅岡戲成口號》是清朝弘曆的作品。作品原文 黃茅當日使君狂,突兀猶存百尺岡。縱酒放歌且攜妓,即今寧不掛彈章。作者簡介 愛新覺羅·弘曆。清朝皇帝。世宗第四子。雍正十一年封和碩寶親王。十三年八月嗣位,次年改元乾隆。即位後驅逐在內廷行走之僧道;釋放被幽禁之允(胤)禵等,恢復允(胤)禵等宗室身份;又...
這首詞作於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秋,當時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政治處境不好。密州大旱,蘇軾率隨從到常山祈雨,歸途射獵習武於黃茅岡,激發了作者少年時期就有的立志報國的豪情,而創作了此詞。這是宋人較早抒發愛國情懷的一首豪放詞,在題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開拓意義。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蘇軾因此詞...
《祭常山回小獵》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寫作者在黃茅岡一次習射會獵的情景。首聯點題,勾畫出了狩獵隊伍的氣派和場面。頷聯是獵射場面的描繪,分別從馬和鷹兩個場面,加以精細描寫。頸聯寫罷獵歸來的風度神采,並描繪了優美風景,增強了詩情中的畫意。尾聯中直接傾吐懷抱,一吐渴望馳騁疆場...
⑹棹(zhào):船槳。黃茅岡:泛指長有黃草的山岡。⑺軟:柔和。⑻故人:指送行人。蒼茫:模糊迷茫的樣子。白話譯文 我日夜兼行向著那遙遠的江海,楓葉蘆花點綴得秋天情趣深長。淮水縹渺不明,天際忽遠忽近,岸邊的青山隨著船兒低落高漲。已能望到壽州那高高的白石塔,小小的船兒還不曾繞過黃茅岡。波平風柔仍然...
〖作者與詩文簡介〗許成名,明學者,字思仁,東昌(今山東聊城)人。正德進士,歷官國子監祭酒、禮部侍郎。纂《武宗實錄》《大明會典》。詩文中的黃茅為今徐州黃茅岡。國畫 《放鶴亭》國畫《放鶴亭》,李可染1945年作,水墨設色紙本直幅,68.5×46.9厘米,印語“李”,“有君堂”。此畫與李可染故鄉徐州的...
四、石潭祈雨:宋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徐州春旱。蘇軾率僚吏出城二十里至石潭祈雨,作《起伏龍行》詩。祈雨得雨,旱情緩解,稼禾豐收,百姓德之。五、醉臥石床:宋元豐元年秋日,蘇軾與友人登徐州南郊雲龍山,酣飲歡歌,醉臥黃茅岡亂石間,即興而作《登雲龍山》一詩,“東坡石床”、“黃茅岡”典故由此而來。
醉中走上黃茅岡,滿岡亂石如群羊。岡頭醉倒石作床,仰看白雲天茫茫。歌聲落谷秋風長,路人舉首東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送蜀人張師厚赴殿試 蘇軾 雲龍山下試春衣,放鶴亭前送落暉。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馬如飛。月夜與客飲杏花下 蘇軾 杏花飛簾散余春,明月入戶尋幽人。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此外如仙女峰、隱仙岩、紫元祠、定風石、降弓坳、長庚崖、茶花谷、退軍嶺、黃茅岡、投龍潭、飲馬池、育元井、碧桃澗……五十餘處天然古蹟,各有奇聞傳說,引人入勝。還有古建,亭、樓、台、閣、觀、壇、宮、堂,遍全全山。如南真觀、玉亭觀、橋仙觀、林仙觀等造工精巧;從山麓至山巔的“大華蓋山”...
《山鷓鴣》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描繪山鷓鴣啼聲淒涼,影響外鄉人的心情,以此抒發思鄉之苦。全詩多次換韻,使得語言表達靈活變化,似與啼聲相應。作品原文 山鷓鴣① 山鷓鴣,朝朝暮暮啼復啼,啼時露白風淒淒。黃茅岡頭秋日晚②,苦竹嶺下寒月低③。畲田有粟何不啄,石楠有枝何不棲④。迢迢不緩...
《登雲龍山》是一首七句詩,由蘇軾寫於元豐元年(1078年),詩中作者信筆揮灑,為我們描寫了一個醉態可掬的太守形象。作品原文 登雲龍山 【宋】蘇軾 醉中走上黃茅岡,滿岡亂石如群羊。岡頭醉倒石作床,仰看白雲天茫茫。歌聲落谷秋風長,路人舉首東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作品賞析 公元1077年4月至1079年3月,蘇...
《次定海候濤山》是元代詩人吳萊創作的作品。作品原文 悲歌忽無奈,天海何渺茫。放舟桃花渡,回首不可量。南條山斷脈,北界水畫疆。居然清泠淵,枕彼黃茅岡。朝滲日星黑,夜淒金碧光。蹲虎岩倚伏,鬥雞石乖張。磨礱越湛盧,盪泊吳餘皇。幽波視若畝,巨壑深扶桑。招徠或外域,貿易叢茲鄉。嗢咿燕國語,顛倒...
[33]蘇堤,杏花村,徐州雲龍湖景點,蘇軾《題雲龍山放鶴亭》: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馬如飛;葉崇侖《蘇堤》:遙指黃茅岡畔路,一行楊柳是蘇堤。[34]白居易《次韻張仲素燕子樓三首》: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35]秋風戲馬、杏花春雨,指徐州戲馬台、杏花村的景色。[36]文天祥《彭城行》:河南大...
今年盛夏苦霪潦,茅檐白雨如翻盆。水田坐看秋稅減,寒谷惟待春風溫。城中居人尚安枕,萬家鱗次炊煙昏。茲山高曠足眺覽,巍然放鶴亭孤存。石磴逶迤古苔滑,蒼枝詰曲老樹髡。黃茅岡頭指遺蹟,群羊仿佛眠雲根。山人已往坡老逝,空嗟歲月如濤奔。殘碑寂寞野煙罨,虛廓蕭瑟寒雲屯。勝游憑弔增慨嘆,不辭斗酒...
過龍川 《過龍川》是明代詩人林光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作品原文 何處逢人話小蘇,黃茅岡繞一城孤。間關回首閩南路,今日扁舟得順途。作者簡介 林光,明廣東東莞人,字緝熙。成化元年舉人。通經史,得吳澄論學諸書,讀之大喜。中舉後,從陳獻章學。初為平湖教諭,官至襄王府左長史。
蘇子所謂岡戀四合如環而獨缺其西者如故也。徙倚久之,因念帝業霸圖竟成噩夢,文人名媛總化劫灰,不特高蹈如留侯,雄勇如呂布,皆就澌滅,雖仙如黃石,壽如彭祖者,而今安在?即間有跡可循,亦不過如亞父之冢、陵母之墓。徒寄意想於白煙涼草之外而已,可不悲哉!日已將昃,循小徑西下,過黃茅岡,拜四賢...
黃龍泉 又名黃龍池,在黃茅岡南側之北溪中。清道光《長清縣誌》和《濟南府志》有載。清《靈岩志》稱“在寺西南里許”,方位、里程與今址合。20世紀60年代在溪中築石壩,蓄為小水庫,泉湮於水庫中。如今,庫水碧透,四周翠柏掩映,景色十分幽雅。臥象泉 在黃茅岡北溪的南側河崖下,清《靈岩志》稱“在黃...
常山人文歷史景點見於記載的有:常山神祠、蘇公祠、遠覽亭、雩泉亭、廣麗亭、望海樓、碧霞宮、黃茅岡及諸多碑碣與摩崖題記等。常山之巔有三峰,現西峰建有廣麗亭,中峰建有安華塔,東南峰頂建碧霞宮。山腳下修建常山文化博物苑,是集宗教、文物保護、藝術品展示、文化研究、休閒觀光於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勝地。歷...
塌山河,源出皇華鎮楊村東南塌山,故名。塌山因山形低塌而名。清乾隆《諸城縣誌》載:“塌山河有三源,其二出塌山陰,其一出解家河村西南嶺”。三源合流後,東納黃茅岡西麓水和常山南、東麓水。黃茅岡,今皇華鎮駐地之西嶺,南北向,崗巒起伏,荒草淒淒,蘇軾曾獵於此。在黃茅岡和常山間,塌山河東岸,有...
”蘇軾有《祭常山回小獵》詩云:“青蓋前頭點皂旗,黃茅岡下出長圍。弄風驕馬跑空立,趁兔蒼鷹掠地飛。回望白雲生翠巘,歸來紅葉滿征衣。聖明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揮。”其描寫出獵的壯觀場面及卒章所顯之志,與這首《江城子》類似。蘇軾對這首痛快淋漓之作頗為自得,在給友人的信中曾寫道:“近卻...
《入榮州境》是宋朝著名文學家陸游的代表作品之一。詩詞正文 一起一伏黃茅岡,崔嵬破丘狐兔藏。炯炯寒日清無光,單單終日行羊腸。村落聚看如驚獐,亦有銀釵伏短牆。黃旗翻翻鼓其鏜,畫角嗚咽吹斜陽。長筒吸井熬雪霜,轆轤咿啞官道傍。渺然孤城天一方,傳者或雲古夜郎,其民簡樸士甚良,千里郁為詩書鄉。閉...
《山行即目》是清代黎恂創作的一首詩 。作品原文 曲曲斜斜坡路危,黃茅岡上晚風吹。僕夫短笠入林去,野果分嘗山荔枝 。 作者簡介 黎恂(1785—1863),清貴州遵義人,字雪樓,晚號拙叟。嘉慶十九年進士,知浙江桐鄉縣。鹹豐間官雲南東川府巧家廳同知。淡於榮利,好學不倦。尤長古今詩。有《蛉石軒詩文集》...
張山人故居。是一個不大的四合院,堂屋居中,左右兩個廂房,房屋採用傳統磚木結構,灰牆灰瓦,栗紅色的房梁,古樸、厚重、大方。史料記載的張山人故居,位於雲龍山西坡黃茅岡上的幾間草堂,歷代都對故居進行過多次修繕。修復,到讓房間具有長久的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不可能按宋代的草堂復原,而是採用了清初徐州傳統...
黃茅岡\213 洪範池\215 4.其他歷史建築 濟南古城的城門樓\220 匯波樓\229 齊長城遺蹟\232 豫順當鋪\234 高家當鋪\237 老店“燕喜堂”舊址\242 九華樓\244 大成永鞋帽莊\246 清巡撫院署大堂\249 貢院\253 永濟橋\257 黃崖寨遺址\263 孝堂山無梁殿\266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268 閔子騫墓\272 附圖1:...
第七節黃茅岡、石床、摩崖石刻 第八節雲龍書院 第九節白鹿洞、紫翠軒、四賢祠、望湖亭、可廊 第二章子房山、留候廟、黃石公廟 第三章九里山、白雲洞、劉向墓 第四章戶部山、戲馬台 第一節戶部山 第二節戲馬台 第五章徐州五樓 第一節霸王樓 第二節奎樓 第三節彭祖樓 第四節燕子樓 第五節黃樓 第六章...
祠墓久摧沒,末由酹椒漿。緤馬白楊樹,旋馬黃茅岡。作者簡介 朱彝尊(1629-1709),字錫鬯,號竹垞,又號金風亭長,晚號小長蘆釣魚師,秀水(今浙江嘉興)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應博學鴻詞科,授檢討。清初浙西詞派創始人,論詞推崇姜夔、張炎。詩與王士禎齊名,有“南朱北王”之稱。有《曝書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