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香茶菜,中藥名。為唇形科香茶菜屬植物黃花香茶菜Rabdosia sculponeata (Vaniot) Hara的乾燥全草。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廣西、陝西等地。具有理氣利濕,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痢疾,感冒,小兒疳積,口腔潰瘍,皮膚瘙癢,腳癬。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花香茶菜
- 別稱:臭蒿子、痢藥、白沙蟲藥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管狀花目
- 科:唇形科
- 屬:香茶菜屬
- 種:黃花香茶菜
- 分布區域:雲南、四川、貴州、廣西、陝西
- 採收時間:秋季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理作用,
入藥部位
乾燥全草。
性味
苦、辛,涼。
功效
理氣利濕,清熱解毒。
主治
用於痢疾,感冒,小兒疳積,口腔潰瘍,皮膚瘙癢,腳癬。
相關配伍
腳癬:外用葉搗爛取汁擦或研末撒敷患處。
用法用量
50-100g。外用鮮全草搗爛敷患處,或烘乾研末,調菜油搽。
採集加工
秋季採收,洗淨,切段,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直立草本,根粗壯,木質,高0.5-2米。莖叢生,四棱形,分枝,被稀疏的白色糙硬毛及密的短柔毛。葉闊卵狀心形或卵狀心形,長3.5-10.5厘米,寬3-9厘米。頂端尖,基部心形,邊緣具圓齒或牙齒,上下兩面均具柔毛,近基部尤密,全部被黃色小腺體。夏秋季開黃色花,聚傘花序具9-11花,通常在主莖及分枝端組成寬約2-5厘米的圓錐花序;苞片與葉同型,向上漸變小;花萼鐘形,長約3毫米,齒5,與萼筒近等長,果時管狀鐘形;花冠上唇內面具紫斑,長約6毫米,外被短柔毛及腺點,冠筒長約3毫米,幾不超出於萼,冠檐二唇形,上唇微外反,下唇近圓形,內凹,舟形;雄蕊4,內藏;花柱絲狀,先端二淺裂,內藏。小堅果卵三棱形,栗色,具銹色小疣。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2800米的空曠草地上或灌叢中。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廣西、陝西等地。
藥理作用
具有抑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