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黃腹樹鶯雌雄兩性羽色相似。上體概呈暗橄欖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較淡;自鼻孔向眼上後方延伸至後頸的一條狹長的眉紋呈淡黃色、白色或皮黃色的;從嘴基穿過眼向後延伸至頸部的貫眼紋,呈暗褐色;眼先和耳羽和頰褐色和黃色相混雜,而黃色占得比例大得多;兩翅和尾羽黑褐色,各羽外翈羽緣的棕褐色較鮮亮,兩翅與尾表面與背同色,僅外側飛羽羽緣更顯棕色。下體的頦、喉灰棕色或皮黃色沾灰;胸和兩脅呈灰橄欖褐色;下體餘部淡黃色,肛區和尾下覆羽淺黃色。
虹膜褐色;上嘴褐色或棕褐色,下嘴黃褐色或肉色;腳淡棕色或肉褐色。
指名亞種上體概呈橄欖褐色;頦、喉沾棕,胸和兩脅呈灰橄欖色;西藏亞種體較棕,少綠色;腹和脅有較濃的黃色渲染;台灣亞種上體棕褐;喉和胸較少灰色。
大小量度:體重♂6-7g,♀7-7g;體長♂108-121mm,♀100-106mm;嘴峰♂9-10mm,♀9-10mm;翅♂51-58mm,♀49-54mm;尾♂49-51mm,♀45-52mm;跗蹠♂18-21mm,♀18-22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黃腹樹鶯主要棲息于海拔1300-3750米高山和中山闊葉林灌叢、竹叢中。夏季棲息于海拔2700-3750米高山灌叢、竹叢中,冬季可下降至海拔1500-2700米闊葉林灌叢、竹叢中。
生活習性
主要為留鳥,部分遊蕩。多單獨或成對或成三五隻小群活動。在灌木叢和草叢中覓食。主要以毛蟲、蚱蜢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動物性食物。
黃腹樹鶯鳴聲奇異,有三四聲尖細拖長的似人吹口哨之音,每個音持續約2秒且上升一個音階,然後接著幾次快速重複的高低"chee-chee”聲。叫聲包括震顫的"brrrr"及"tik tik tik"。指名亞種的鳴聲據稱似昆蟲的上升的吟叫聲"di-di-di-di-di",音調越升越高至高潮突降並以一顫音結尾。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陝西(太白山)、西藏(昌都地區西南部)(繁殖鳥)、貴州(威寧、綏陽、貴陽)、四川(北部松潘、中部灌縣、樂山、西南部)、重慶(萬州)、雲南(西部騰衝)、浙江(杭州)、安徽(黃山)、福建(西北部)、台灣(留鳥)。
繁殖方式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與年代 | |
---|---|---|---|
1 | 黃腹樹鶯指名亞種 | Horornis acanthizoides acanthizoides | Verreaux, 1871 |
2 | 黃腹樹鶯西藏亞種 | Horornis acanthizoides brunnescens | Hume, 1872 |
3 | 黃腹樹鶯台灣亞種 | Horornis acanthizoides concolor | Ogilvie-Grant, 1912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