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聯自然村

黃聯自然村

黃聯村隸屬於禾甸鎮黃聯行政村,屬於壩區。位於禾甸鎮北邊,是黃聯村委會所在地,距離禾甸鎮政府所在地5公里。

國土面積2.03平方公里,海拔1940米,年平均氣溫15.15℃,年降水量219.4毫米,適宜種植烤菸等農作物。有耕地683.44畝,其中人均耕地0.78畝;有林地2279.4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214戶,有鄉村人口874人。其中農業人口869人,勞動力54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484人。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15.4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12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聯自然村
  • 地理位置禾甸鎮黃聯行政村
  • 面積:2.03平方公里
  • 海拔:1940米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83.44畝其中:水田496.58畝,旱地186.86畝,人均耕地0.78畝,主要種植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2279.4畝。有煤炭資源。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話、通電視,全村有214戶飲用井水,有214戶通電,有15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8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71%和8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8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8(分別占總數的84%和51%)。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5公里。全村有汽車1輛,拖拉機2輛,機車15輛。
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7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5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2畝。
該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0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收入415.4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1.96萬元,占總收入的29.36%;畜牧業收入24.74萬元,占總收入的5.9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61頭,肉牛5頭,肉羊16頭);漁業收入1.19萬元,占總收入的0.29%;林業收入0.8萬元,占總收入的0.19%;第二、三產業收入266.73萬元,占總收入的64.21%;工資性收入16.8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12元,農民收入以農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6人(占勞動力的5%),在省內務工16人,到省外務工1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 ,主要銷售往縣內。2007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4%。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蠶桑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亞麻產業。 
擁有專業合作組織1 個,其中,已登記註冊1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788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214戶,共有鄉村人口874人,其中男性439人,女性435人。其中農業人口869人,勞動力540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白族、漢族混居地),其中漢族680人,白族182人,其他民族12人。
到2007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755人,參合率87%;享受低保5人。享受人員名單:楊義、楊艷芳、周菊花、何清、楊傳武。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該村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1公里,距離鎮衛生院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171戶,占農戶總數的80%。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黃聯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禾甸鎮中學。該村距離中學5公里。當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28人,其中小學生107人,中學生21人。該村建有老年文化活動室1個。
當地風土人情、歷史文化:
黃聯自然村是一個以漢族為主,白族占有很小部分的漢、白混居村莊,位居禾米河下游地段,土地肥沃,水利條件好,在以前有很多高大的黃蓮樹,所以在以前稱黃聯村為"黃聯署"意為黃蓮樹村,從古至今曾出過舉人、黃埔軍校畢業的軍官,村西邊有座富有傳奇色彩的雪山寺,在以前原名叫做血桑寺。由於黃聯村以漢族為主,所以思想、文化相對來說比較好,村里每逢過年、過節都組織龍獅隊、花燈隊,大大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精神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0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84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5.64萬元,有固定資產14.87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67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本村全年的總收入和總支出等。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30人,黨員中男性黨員27人,女性黨3人,團員30人。

發展重點

該村當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水利條件差,海塘設施老化,教育條件差,教師缺口大,農村衛生差,村莊道路有待解決。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養殖業等,發展種植業面積28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100頭,牛40頭、羊80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50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7年的2112元增加到218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