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翔鵬

黃翔鵬

黃祥鵬,江蘇南京人,中共黨員。曾任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講師,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兼民族音樂委員會主任,中國傳統音樂學會會長,《中國音樂文物大系》主編。主要的成果有:論文《新石器和青銅時代的已知音響資料與我國音階發展史問題》和《音樂論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翔鵬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南京
  • 出生日期:1927年12月26日
  • 逝世日期:1997年5月8日
  • 職業:音樂研究所研究員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中國傳統音樂學會會長
  • 代表作品:《新石器和青銅時代的已知音響資料與我國音階發展史問題》
  • 籍貫:江蘇南京人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

人物經歷

曾用名黃祥鵬、祥鵬、羊鵬等。1941年在南京鐘英中學就讀期間,加入“團結救國社”(又名“螢社”),從事抗日活動。1945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學校地下黨支部書記。在中共地下黨的安排下,1947年金陵大學物理系肄業後,考入南京國立音樂院理論作曲系,1951年於中央音樂學院理論作曲系畢業。曾任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講師,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兼民族音樂委員會主任,中國傳統音樂學會會長,《中國音樂文物大系》主編,1985年至1988年任音樂研究所所長,1988年離休。1991年被香港民族音樂學會贈予“榮譽會員”稱號,同年又被香港中文大學聘為校外考試委員。
他的研究主要在中國音樂史中國傳統音樂理論兩個領域,對出土和傳世音樂文物的研究、傳統音樂的型態學特徵及其歷史發展和中國樂律學史、曲調考證等諸方面都具有理論建樹和新發現。他根據社會、政治、文化的背景及音樂的型態特徵,將中國古代音樂史分為三大階段:以鐘磐樂為代表的“先秦樂舞”階段,以絲竹樂為代表的漢唐“歌舞伎樂”階段,包括戲曲、曲子詞、說唱、歌舞雜戲等音樂的“劇曲音樂”階段;1977年率先從理論上論述一鐘雙音的現象,並於1978年曾侯乙編鐘出土後得到全面證實,其後對曾侯乙鐘銘做前所未知的樂律學研究和解釋,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認同;在中國傳統音樂的基本理論問題中,他首論“同均三宮”和“七律定均,五聲定宮”的理論;在發掘古曲、古樂發展問題和邊緣學科建設,諸如音樂與聲學、文物與古文獻研究方面也頗有造詣。他還曾三次作為國家級音樂家代表團的成員出國、出境訪問、講學,四次特約在有關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專題報告。
黃翔鵬

主要成就

主要成果:主要論文有:《新石器和青銅時代的已知音響資料與我國音階發展史問題》(《音樂論叢》,1978年,《音樂論叢》1980年);《曾侯乙鐘磬銘文樂學體系初探》(載1981年《音樂研究》第1期); 《中國古代律學――一種具有民族文化特點的科學遺產》(《音樂研究》1983年第4期);《律學史上的偉大成就及其思想啟示》(《章樂研究》1984年第4期);《音樂考古學在民族音樂形態研究中的作用》(《人民音樂》1983年8月號,美國Cambridge.Vo1.4.N02《SONUS》);《中國傳統音調的數理邏輯關係問題》(《中國音樂學》1986年第3期);《中國傳統音樂的保存與發展》(《中國音樂學》1987年第4期,1987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亞太地區傳統音樂研討會》報告);《均鐘考――曾侯乙五弦器研究》(《武漢音樂學院學報《黃鐘》1988年第4期》;《對“中國樂律學史”學科建設問題的一個初步構想》(《音樂學術信息》1989年第3期);《逝者如斯夫――古曲鉤沉和曲調考證問題》(《文藝研究》1989年第4期); 《兩宋胡夷里巷遺音初深――絲路迷蹤考察之一》(《中國文化》(4)),1991年;《中國傳統音樂的高文化特點及其兩例古譜》(1991年7月國際傳統音樂學會第31屆世界年會特邀報告)。研究論集三本:《傳統是一條河流》(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溯流探源》(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年),《中國人的音樂和音樂學》(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遺稿有《樂問――中國傳統音樂百題》(《音樂研究》1997年第3、4期,1998年第1期),《中國傳統音樂180調譜例集》(人民音樂出版社將出版)及《大曲兩種――唐宋遺音研究》。任音樂研究所所長期間,提出“以資料建設為中心”、“開門辦所”的建所方針。1979年後,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十幾名碩士、博士給予了潛心的指導,1989年成立的“中國樂律學史”課題組,培養了國內中國樂律學方面的年輕學者數十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