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羊河

黃羊河

黃羊河,甘肅內陸河石羊河水系河流,發源於天祝藏族自治縣祁連山之尾巴老山(歪巴郎山)的哈溪河,經張義鄉、中路鄉,在嚴家新莊進入武威盆地,分流引灌並潛入地下。經馮家斜莊、葉家大莊、謝家河灘、周家大莊、楊家崖子、陶家莊、王家上莊,潛流在宣家莊出露,注入白塔河,於羊下壩鄉北側匯入石羊河。長約105公里(一說126公里),流域面積828平方公里。建有黃羊河水庫。

黃羊河灌區開發始於漢代,清代黃羊渠已有耕地18萬畝。新中國成立後,黃羊河灌溉工程做為甘肅省首批水利工程於1951年10月建成。1961年建成黃羊河水庫,設計灌溉面積31萬畝,截止1989年,灌溉面積達到21.2萬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羊河
  • 別名:張義大河
  • 所屬水系:甘肅內陸河石羊河水系河流
  • 地理位置:甘肅武威市
  • 流經地區:天祝縣、涼州區
  • 發源地:祁連山之尾巴老山的哈溪河
  • 主要支流:峽門河、哈溪河
  • 河長:105 km
  • 流域面積:828 km
  • 落差:710 m
幹流概況,水文特徵,主要支流,治理開發,蓄水工程,灌區工程,水電建設,歷史文化,

幹流概況

黃羊河
黃羊河
黃羊河的位置及水系分布
黃羊河發源於天祝藏族自治縣祁連山之尾巴老山(歪巴郎山)的哈溪河,甘肅省水利志以此為正源。另一源為祁連草車、得泉山的峽門河,兩源匯流於哈溪鎮,稱哈溪河,至涼州區原張義鎮(原紅旗鄉)境稱黃羊河,也稱張義大河。經張義鄉、中路鄉,建有黃羊河水庫。在嚴家新莊進入武威盆地,分流引灌並潛入地下。發洪水時徑流經馮家斜莊、葉家大莊、謝家河灘、周家大莊、楊家崖子、陶家莊、王家上莊,潛流在宣家莊出露,經清源鎮注入白塔河,於羊下壩鄉北側匯入石羊河。全長約105公里(一說126公里,其中幹流長50公里。)。
黃羊河
黃羊河發源地歪巴郎山
黃羊河
黃羊河上游天祝哈溪鎮一段
黃羊河
黃羊河上游涼州區張義鎮一段
黃羊河
黃羊河上游涼州區黃羊鎮天梯山峽谷一段
黃羊河
黃羊河下游謝河鎮河道(謝家河)

水文特徵

黃羊河水源系南部山區集雨徑流和冰雪融流,流域面積828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1.46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為2.1億立方米,最小年徑流量為0.65億立方米。徑流主要集中在6~9月,占年徑流的61%。最大洪峰流量549立方米/秒。河水除汛期外,一般清澈透明,礦化度0.6~1.1克/升。山外灌區地下水埋藏較深,在70~170米左右。

主要支流

黃羊河,上源有峽門河和哈溪河兩支,兩支匯合後的黃羊河幹流段,有支流匯寺溝、大洪溝、大西溝、大溝等。
峽門河,發源於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磨臍山天橋溝,在哈溪鎮古城村進入涼州區,全長約24公里。峽門河由直溝河、黃草河、清水河、雙龍溝、西溝、北溝等匯合而成。
哈溪河,發源於天祝藏族自治縣代乾山、歪巴郎山北麓,向北至金洞台,於哈溪鎮古城村匯峽門河,流入黃羊河。全長約30公里,年徑流量1.2億立方米,流域面積4.82平方公里。哈溪河由東、西套子溝匯合而成
黑馬湖,亦稱黑木湖。位於黃羊河沖積扇前緣的窪地中,西北距武威城1公里。黑馬湖古代稱文車澤,《元和郡縣圖志》載:“文車澤,在縣東(姑減縣,今武威城)三十里。前秦符堅遣將軍苟仗、毛盛伐北涼,造機械衝車於此,因名。”黑馬湖水量主要靠黃羊河補給,後來由於湖泊淤積,水源減少,湖泊面積日益縮小,1950年代水域面積只有5000多畝,1960年代以後,由於黃羊河水庫建成,輸水渠道滲漏減少,不僅無地面水補給,地下水位也不斷降低。黑馬湖完全失去了水源補給,已經全部乾涸,被開墾殆盡。

治理開發

蓄水工程

黃羊河
黃羊河水庫
黃羊河水庫,位於天梯山石窟北翼水峽口入口處,壩址以上流域面積828平方公里,是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發電的中型水庫,屬三等工程。按50年一遇洪水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9度地震烈度設防。總庫容5644萬立方米,興利庫容3377萬立方米,防洪庫容2588萬立方米。主體工程有攔河壩、輸水洞、泄洪洞、水電站。1958年4月開工。於1960年11月竣工蓄水。
廟台塘壩,位於黃羊水庫上游的西溝。塘壩以上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水源有陰山峽、大溝、西溝的山洪集水。大壩為大體積黃土心牆壩,高15米,長63米,頂寬3米。輸水洞位於壩左側基岩上,洞身為長64米、直徑500毫米的預製混凝土管,進口高程2378.5米,出口2375.3米,輸水流量0.2立方米/秒。泄洪槽位於大壩左側岩石山體上,明槽長85米,進口高程2385米,泄洪量108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積970畝。

灌區工程

黃羊河
黃羊河水庫下游的灌區渠道
黃羊河水庫灌區,位於武威市東南隅,東靠古浪縣,南鄰天祝藏族自治縣,西、北面和雜木河灌區接壤,灌區控制面積355平方公里。分為山內、山外兩個灌區。山內張義灌區在水庫以上為山間盆地,海拔高程2020~2360米,有河谷階地2萬多畝;山外黃羊灌區在水峽口外沖積扇面上,海拔1650~1960米。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
灌區屬石羊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216毫米,蒸發量達2000毫米。灌區轄河東、謝河、廟山、七里、廣場、二壩、黃羊鎮和張義、中路、黃羊河農場等八鄉、一鎮、一場。有農業人口11.2萬人,耕地面積35萬畝。農作物有春小麥、油籽、豆類、洋芋、甜菜、瓜果等。灌區開發始於漢代,到明代,設涼州衛,據《涼鎮志》載“河水延流抵大河驛東凡四十五里,分七壩灌田"。乾隆十四年(1749年)所修《武威縣誌》記載:黃羊渠已有耕地一萬六百九十石七斗三升(折合18萬畝)。民國時期,放鬆了河壩和溝道修整,渠道散漫,溝路不分,蒸發滲漏嚴重,灌溉面積降至13.5萬畝,1/3耕地處於輪歇或荒蕪。新中國成立後,黃羊河灌溉工程做為本省首批水利工程於1951年10月建成。改多首制為一首制,並實行了合渠並壩。1961年建成了黃羊河水庫,總庫容600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31萬畝,自1973年3月至1980年進行了壩基處理和續建加固。1980年完成了渠道改建,將總長192公里的乾支渠進行漿砌卵石襯砌。1982年又建成裝機2600千瓦的壩後式水電站。1983年以後,相繼進行了農田渠系配套和人畜飲水管道工程,截止1989年,完成配套面積10萬多畝,鋪設人畜飲水管道165公里。灌溉面積達到21.2萬畝。

水電建設

1958年至1974年在張義灌區利用自然水能建成石頭壩等6座小電站,單座裝機容量50千瓦。1981年在四乾渠建成裝機84千瓦電站1座。1982年在黃羊河水庫建成裝機2600千瓦壩後式電站1座。
黃羊水電站,位於涼州區張義鎮常水村黃羊水庫壩後,系壩後壓力隧洞引水式電站,裝機2台,總裝機容量2600千瓦,以35千伏輸電線路經黃羊電廠35乾伏母線併入電網。電站設計年利用4255小時,年發電量851萬度,是一座用灌溉水發電的季節性電站。1971-1972年,縣水電局編制電站初步設計和技術設計,被列為基建項目,並正式施工。由於當時水庫加固處理,決定緩建。1979年3月,對原設計進行修改。1980年重又動工,1982年7月竣工,9月3日開始發電,1983年5月6日與黃羊電廠併網。電站自運行以來,發揮了效益,但由於機組採用淘汰機型,常出故障,不能持續安全生產。1988年5月,決定對2號機進行更新改造,將1000乾瓦機組改為1600千瓦。1989年11月動工,1990年完工。從1983年至1989年共發電4529.5萬度。
黃羊四乾電站,位於涼州區謝河鎮,裝機容量1×84千瓦,年發電量8.7萬度,年設備利用小時1036小時,1976年建成。

歷史文化

黃羊河流域文化遺蹟豐富多彩。上游天梯山有“石窟鼻祖”之稱的天梯山石窟,下游有見證西藏正式納入祖國版圖的“涼州和談”的白塔寺遺址
黃羊河
黃羊河水庫邊上的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原稱大佛寺,又名廣善寺,位於張義鎮燈山村,創建於北涼時期,隋唐陸續開鑿,西夏到明清仍有重修。據明正統十三年(1448)《重修涼州廣善寺銘》記載,天梯山在明代還有26窟,後經滄桑,僅存18窟,分上中下3層,最高層距地面約60米。洞窟內保存各種造像40多尊,壁畫近百平方米,其中大佛窟中依山鑿成的如來坐像高28米,左右兩側立菩薩、羅漢、天王像共6尊,均為石胎泥塑,其餘為泥塑像。天梯山石窟在我國佛教石窟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史書和佛教經典中均有記載,被稱為“中國石窟鼻祖”。1958年修建黃羊水庫時,窟址屬淹沒範圍,窟內除依山鑿雕的石像外,大部分壁畫、塑像於1959年搬遷到省博物館和敦煌文物研究所,文字資料保存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其中的寫經絹畫由省博物館和敦煌文物研究所分別收藏。大佛窟的塑像半身沒入水中,泥塑剝落,僅存石胎。20世紀90年代,開始立項維修保護。1993年3月,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羊河
黃羊河下游畔的白塔寺遺址
白塔寺遺址,位於武南鎮百塔村,屬藏傳佛教寺院,藏語稱夏珠巴第寺,意為東部幻化寺。寺院原址東西420米,南北440米,面積18.48萬平方米,四周有牆,築有8座烽墩,猶如城垣。建築年代不詳,據明宣德五年(1431)《重修涼州白塔志》碑記載:“涼州為河西之重鎮,距城東南四十里有故寺,俗名白塔,不知起於何代,原其本乃前元也燀火端王(即闊端王)重修,請致帝師撒失加班支答(即薩迦班智達,簡稱薩班)居焉。死後化於本寺,乃建大塔一座,高百餘尺,小塔五十餘座。周匝殿宇非一。元季兵燹,頹毀殆盡,瓦礫僅存。”白塔寺是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公元1247年,蒙古西涼王闊端與西藏宗教領袖薩迦班智達在此會談後商定,西藏正式歸順於蒙古汗國,納入中國版圖。該寺同時也是薩迦班智達圓寂之地,其靈骨安葬於寺院大塔內,謂薩班靈骨塔。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11月被國家正式批准立項,進行恢復修建。2003年,白塔寺百塔復建工程竣工後,實施美化景區工程,在武威市第三屆天馬文化旅遊節期間開放。2006年,自塔寺被評為國家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和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