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縣套子”、“黃縣嘴子”和“黃縣人的頭髮梢都是空的”,是近自膠東人、遠至山東人乃至國人貶低嘲諷龍口人的口頭禪,仿佛“套子”、“嘴子”和“空頭髮梢”是龍口人身上的頑症,是難以切除的三大毒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縣套子
- 地區:山東省煙臺市黃縣(現龍口)
套子的由來,另眼來看黃縣套子,黃縣套子對外的影響,
套子的由來
舊黃縣縣誌記載,黃邑“地狹人稠,有田者不數家,家不數畝,養生者惟貿易為計”;又載,黃民“勤學業,敦名義,善經營,急輸賦。”這就是說,龍口人崇尚的是讀書,從事的是經商,講究的是禮讓。由於買賣人多和生意場上的需要,所以比較起來,龍口人更注重公關交際中的一套辭令,影響到社會上,就是重視培養子弟能寫會算,講究禮節,靈活機變,以適應經商。隨著世代傳授延續,祖先們在處世謀生的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一套振興事業的“商人寶鑑”,加之一些漂洋過海的生意人和讀書人,又把各地的開化之舉和文明之風帶回故鄉,便形成了一套精明強幹、文雅謙和的民風。這民風在那些淳樸有餘開化不足的外地人看來,是務虛不尚實的“套子”,這,“黃縣套子”由此而來。
另眼來看黃縣套子
“ 套子”一語,究竟是貶低還是褒獎,是嘲諷還是讚許?為什麼在膠東十數縣、山東百多縣市中,唯獨對龍口冠以“套子”之稱?
“黃縣的嘴兒”又稱“黃縣套子”。因為,黃縣人很會客套。見人表面很熱情,不笑不開口,見面會說:來家坐坐,喝口水。知道的人都知道那是客套話,不會當真,遇上像招遠這樣實在的人,就會跟著進去。進家後一提暖瓶,肯定是空的,他便會說:現燒,現燒。其實他並不想燒。這時一般人會說不麻煩了,就走。如果遇上再實在一點的人還不走,等燒好水後,一拿茶桶,肯定也是空的,他說會說:這就去買,去買。到了這個時候,再實在的人也會知趣兒地走了。
這樣的口才,是黃縣人的家常便飯,就像基本技能,否則就不配做黃縣人。至於“黃縣嘴兒”高手的精品段子,是關於黃縣人賣皮襖的。說的是一個黃縣人在集市上賣皮襖,他喊了幾聲“站一站,看一看,瞧一瞧,軟皮長毛的羊皮襖,空心穿它三九雪天也凍不著”,幾聲下來圍來了一群人,這時他便一手揚著皮襖,一手撫摸軟軟的長毛說:看看這毛道!這一摸不要緊,羊毛齊刷刷地掉了一片,沒等圍觀的人反應過來,他便指著掉毛的地方說:你們看看這板襯。說著又用兩手一掰,本是想讓人看得更清些,沒想到羊皮板襯裂開了口子,他又轉口說:你們再看看,這茬口!
一部關於山東人闖關東的電視片。說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黃縣人到了關東,就做大買賣,掖縣人做小本生意,而招遠人則去開荒種地了。不同的水土不光能造就不同的口音,就連人心人氣民風民情也會因之發生變化。“掖縣鬼兒,黃縣嘴兒,招遠的腿兒”,這在膠東半島較為流行的順口溜。
黃縣套子對外的影響
不要小看這“黃縣套子”,龍口人正是用此一套領先開拓、齊家治業,始有“金黃縣”之美譽。商家們儘管蒙受舊社會的勾心鬥角、相互傾軋、官吏盤剝、內外戰亂,仍能順應時代潮流,顛簸浮沉,最終獨占外埠一方。“先有‘老天合’(龍口人在瀋陽開設的買賣),後有奉天城”以及哈爾濱、佳木斯、牡丹江等地的“黃縣一條街”,在東三省是赫赫有名的。毫不誇張地說,若論開發關東,龍口人的功勞當數一數二。由於龍口沿海優勢的吸引和東北經濟發展相對滯後,數以萬計的“客籍東北人”一批批返回故鄉,而想當年他們的祖先都是開發關東的先驅者和功臣。
“黃縣套子”用於生意場,帶來了興旺發達;用於公關交際,增進了團結友誼。龍口人在親朋之間的迎來送往中,舉止不卑不亢,言辭文雅謙遜;路遇熟人,點頭躬禮、抬手示意已成為自然習慣;談吐中的“賜教”、“惠顧”、“拜訪”、“回見”、“打擾”等文雅辭令耳熟能詳;就連呀呀學語的孩子,家長們首先教會的也是“再見”、“謝謝”這些文明用語。看來,如今倡導的語言美,正是“黃縣套子”早就形成的社會風情。“黃縣套子”由語言環境延伸到生活領域,就是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講究系列成套。如宴請賓客的一套是:主人努力把平素的節儉,用於請客中的豐滿,開宴前先上煙茶糖果,宴席中必備各類名酒,然後以配花冷盤領先、山珍海味當頭、湯碗大盤和平盤熱菜穿插其間,力求色、香、味、型(造型)、器(餐具)一應俱佳,飯後再輔之以應時水果解酒清胃,直到客人說“酒足、菜豐、飯飽”時,主人方為寬心。在男娶女嫁中的一套是:家長平時就為兒女置備安家用品,從小小的化妝品,到頭戴腳穿、七鋪八蓋、桌椅櫥櫃、擺設掛飾,應有盡有。
追求成套高檔家俱和現代化的家用電器設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種系列成套,即是華夏文化的精髓之一——禮儀。
若說“黃縣套子”全是精華,毫無糟粕,那也不符合事實。但是,用愚昧的目光去挑剔文明之“瑕”,以落後的嘴巴去譏笑先進之“疵”,不是別有用心,就是淺薄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