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科山遺址位於福建省建甌市小橋鎮陽澤村北的黃科山西。1978年12月,當地農民在黃科山開墾茶園,於地表深0.25米處發現西周特大甬鐘1件,重100.35公斤,高76.8厘米,其保存完好,器形碩大,鑄造工藝精美,為福建省已發現青銅器之最佳者,在國內也屬少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科山遺址
- 地理位置:福建省建甌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濕潤性氣候
- 重要物件:西周特大甬鐘
簡介,發展,
簡介
1992年,當地農民取土燒磚,又在遺址南側挖出青銅器14件,包括鐃、觚等,均被非法盜運出境,後追回2件。省、地、市文博部門進行多次複查,發現在甬鐘出土地點有不少方格紋印紋硬陶片和石錛等,陶片散布範圍達1000平方米。
發展
1994年底,為配合當地茶園建設,福建省博物館對遺址進行鑽探和發掘,鑽探範圍700平方米,發掘面積300平方米。鑽探和發掘表明,這裡除地面散布大量印紋陶片外,未見文化層,但發現墓葬5座,墓口均已破壞,僅殘存墓底。墓壙均系不規則的長方形土坑,葬具與屍骨無存,隨葬品多殘破。5座墓葬雖無迭壓關係,但從出土隨葬品分析比較,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僅M1一座,出土圓凹底陶罐1件,表面拍印籃紋後繪條紋組成的三角形黑彩,器形和彩繪花紋均與福清東張遺址中層同類器物相似,在閩北和閩東地區也有發現。根據地層學和標型學研究,該墓葬年代晚於曇石山文化而略早於黃土侖文化。中期,包括M4和M5兩座墓,出土單純幾何形印紋硬陶,其中甗形器和單鋬罐為黃土侖文化常見器物,年代屬黃土侖文化。晚期,包括M2和M3兩座墓葬,除印紋陶器外,還出土原始青瓷豆,其造形和製作風格與中原地區及長江下游地區的西周墓同類器物一致,年代相當西周時期。黃科山遺址,延續時間較長,對於探索閩北地區青銅文化的發生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